|
2018年10月12日,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省民俗学会、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秃尾巴老李传说学术研讨会在泉城济南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以及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等全国各高等科研院所以及地方民俗学会的20多位学者专家出席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在开幕式上,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张士闪,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锦强先后致辞。与会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旨趣,围绕“断尾龙传说”展开了为期一天的学术研讨。
以秃尾巴老李为代表的“断尾龙传说”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大致以“神奇诞生、断尾离家、回乡上坟、孝亲佑乡”为主要情节。“秃尾巴老李”则是华北、东北地区民众对该传说主人公的普遍昵称。刘铁梁在发言中认为,传说是口头叙事的一种文本形式,也是依靠一定的日常交流实践方式来传播、体认地方或群体内部的共有知识。对于秃尾巴老李这一传说的理解,民俗学界值得做更多的田野调查。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华文探讨了秃尾巴老李(龙)的地方文化认同问题。他认为秃尾巴老李(龙)的传说传达出血缘、亲缘和文化在故事同构中的缠绕关系,并在地方文化认同基础上形成恋母文化、乡情文化、故土故乡文化以及福佑祈愿文化等等。中国相当数量的传说,如秃尾巴老李、梁祝等传播范围极广的传说,本身就是融合了普世性(跨区域)母题和地方性母题的产物。青岛大学马光亭副教授以青岛即墨小龙山地区为调查点开展调查,以龙牌为题引,从自然空间、气候灾害、庙会与地区交往、国家与文人书写等角度,分析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如何在本土与更大地域的内外合力中建构当地的文化空间的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指出,秃尾巴老李(龙)的传说是龙文化传说谱系的一个支系,而与龙母文化关系密切。自广东,沿海北上,过上海,到山东,至东北,秃尾巴龙的传播过程,与中国文化发展与民族发展密切关联。随着中国文化的格局的形成,秃尾巴龙的谱系也随之形成。民俗谱系是认同性与互动性制度性构成,其有着时间、空间和族群的特定系统。秃尾巴龙传说自身的情节母题的生长与秃尾巴龙文化谱系的形成也是密切关联的。因此,民俗谱系学说对于故事研究也有其独特的解读路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处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