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第六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经济民俗学与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作者:杨化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8-29 | 点击数:12984
 

      2018年8月2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承办,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科学报编辑部协办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品牌论坛,“第六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经济民俗学与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涵芬楼学生共享空间举办。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至今已有六年的历史,多年来一直深受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发展学院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参与本次论坛的有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厦门大学、长江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同时参会的还有浙江省慈溪市非遗办公室、祁东县人民政府、上海松江文化馆、上海金泽工艺社、上海嘉定区娄塘学校、九曲创意工坊、上海添工传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虚室生白无亦无”茶文化研究室等政府及多家文创品牌企业的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

      论坛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后游红霞博士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陈灵犀、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燕,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社科院教授蔡丰明,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暨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等致辞。陈灵犀主任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理念,着重强调了学校支持暑期学校、海外研修、学术会议、论坛等之于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将在今后若干年继续支持海上风论坛,并努力将其打造成相关领域全国知名的研究生品牌论坛。黄燕副院长,介绍了本院民俗学专业以及往届海上风论坛在近几年的成就和成果转化,强调了本次论坛“产学研”一体结合的特色,及其在推动经济民俗学学科理论建设、各高校学术交流、校企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平台和典范作用。蔡丰明教授阐述了研究民俗学的国家感,同时对青年学者、博士生在民俗理论引用和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示关切,并提出由衷的期望,呼吁民俗学的中国话语、模式和研究路径,最后讨论民俗与经济的关系,认为民俗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更是经济的,肯定了田兆元教授在推动当代经济民俗学学科发展当中的贡献。田兆元教授致辞,着重阐述了经济民俗学的发展概况,及其重要性和当代影响,他首先感谢各界人士对论坛持之以恒的支持,尤其是乌丙安先生自第一届论坛开始以来的关心与支持,同时也提出乌先生对经济民俗学的开拓性贡献;其次,田兆元教授回顾了经济民俗学的发端与当前的学术空白,提出经济民俗学的定位是一种认同性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具有情感性和诸多的文化历史属性;最后,田教授论述了经济民俗学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重要影响,并以“虚室生白無亦無”茶文化产业、祁东县的“萱花”产业开发等实践为例,强调了经济民俗学在当代的实践发展,并将经济民俗学比喻为“中国芯片”,以此强调学科自主话语权的重要性及其在文化自信战略当中的推动作用。

      论坛在开幕式环节,还举行了“缅怀乌丙安先生的祭奠仪式”,仪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李柯主持,首先回顾了乌丙安先生的一生,并集体默哀一分钟,而后与会民俗学专家代表论坛全体人员上香、献花、祭酒,最后田兆元教授念诵祭文并焚烧。整个仪式素简、静穆,表达了大家对乌先生的深情缅怀,以及对其民俗学开拓性贡献的敬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第六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下一条: ·“《民俗》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通知(第一号)
   相关链接
·[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岳永逸]“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探索都市民俗学研究的现代意义
·经济民俗学:传统民俗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能量·第六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经济民俗学与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学术论坛暨第六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征文与创意产品征集启事·[岳永逸]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传统与日常转向
·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济南召开·[徐赣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都市民俗学新课题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海上风第五届都市民俗学论坛“都市楹联与文化景观”征文启事·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
·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召开·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都市民俗学拓展民俗学研究新领域·[林海聪]民俗学的“新声”与“新生”
·[刘垚 沈东]回顾与反思:中国都市民俗学研究述评·第四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在沪召开
·第六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在巴黎召开·第四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征文与创意产品征集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