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口头与书面文学及其它
——中国与澳大利亚少数民族及原住民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贵州举行
  作者:民族文学学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8-11 | 点击数:7287
 

  盛夏七月,群聚黔城。7月27至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承办,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和西江千户苗寨苗族文化研究院协办的“口头与书面文学及其它——中国与澳大利亚少数民族及原住民文学”学术研讨会分别在贵阳和西江苗寨两地举行。

  7月28日,会议开幕式在贵阳花溪河畔孔学堂举行。昆士兰大学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团长)大卫・卡特,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执行主任克里斯蒂娜・帕罗林,科廷大学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金·斯科特,太平洋地区濒危文化数码资料档案馆悉尼分馆馆长、研究员阿曼达・哈里斯,悉尼大学高级讲师赵晓寰,格里菲斯大学高级讲师斯图尔特・库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朝戈金,外国文学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徐德林,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莹,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刚,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元昊,国际合作局美大处处长张丽华,国际合作局美大处项目官员许文锋、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肖远平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朝戈金致开幕辞。他表示,我国拥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财富,其中绝大多数保持了较好原生形态。从多面相维度对口头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是十分有益的,其实践过程具有多民族、多语言、多类型、多面相、多功能的特点,表达形式包括了口头传统与视觉、听觉、肢体等,同时它也是语词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综合表现。

  昆士兰大学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团长)大卫・卡特表示,能够参加这次研讨会感到非常荣幸,相信通过交流一定能够加深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分享两国文化蕴含的深层次内涵。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执行主任克里斯蒂娜・帕罗林发言,她说非常高兴能参加中国主办的这次研讨会,人文学者在两国之间的文化理解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到这里来是为了更多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领先研究人员,分享更多关于澳大利亚丰富的土著文化遗产的信息。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肖远平教授代表贵州民族大学对出席研讨会的领导、专家表示欢迎。他说贵州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蕴含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学资源,尤其拥有发达的民间口头传统,如侗族大歌、屯堡地戏、苗族古歌、彝族史诗等,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让各位专家进一步了解贵州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传统,并期待专家们一如既往地关注贵州,关注贵州民族大学民俗学、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就“少数民族及原住民文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研讨会上斯图尔特·库克博士作了《释译一个口头传统:挑战、可能性及抗拒》发言,讲述了自己英译土著诗歌的经历,还阐述了土著诗歌的形式和语义特征,以及如何有效地对其进行英译。肖远平教授作题为《地戏是戏吗:屯堡地戏仪式性思考》发言,指出屯堡地戏的仪式性是一个具有巨大张力的学术问题,它关涉着地戏的渊源流变、根本属性、文化内涵等诸多内容,是研究中国戏剧由仪到戏发展脉络的好样本。朱刚副研究员重点探讨了石宝山歌会的民俗内涵及社会功能,试图通过多学科的视野,把握现代民俗学研究发展的新动向,以此建构一种研究歌会民俗的新视角:从交流的角度看待歌会。赵元昊助理研究员选取了回族奇迹故事作为研究内容,从文本整体的符号学意义和故事的内在逻辑两个角度,分析了奇迹故事对回族群众理解自己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等等。

  7月28日,作为会议构成单元之一的“苗族古歌活态传承与发展学术座谈会”在贵州西江苗寨的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举行,20多名与会专家和西江苗寨6名传统歌师进行了座谈。

  座谈中,中澳两国专家和西江苗寨歌师就苗族古歌的来源、分类、演唱、习得以及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朝戈金认为,在西江千户苗寨直接与西江苗寨歌师对话十分有意义,在现代性的背景下,西江苗寨众多的歌师能做到文化的坚守与活态传承实属不易。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天翼向各位来宾介绍了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保护的情况,认为通过“西江模式”的带动,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复兴的同时,也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这需要各方的努力。

  座谈会结束后,70多岁的西江歌师毛文坚表示,这次座谈会不仅开阔了苗寨歌师们的眼界,更加坚定了把苗歌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信心。

  来自澳大利亚的金·斯科特教授是一位澳洲原住民,他说很羡慕西江苗寨还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主体,而在他的国度他的民族缺乏像西江苗寨这样的文化保护传承主体。看到西江苗寨发展得这么好,作为一个国外的原住民,他很嫉妒。在谈及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时,他认为少数民族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保持自己的传统,这很难。但他也说,“我们可以成为动物园的创建者,但我们少数民族绝不要成为人类动物园的被观赏者。”

  此次西江苗寨座谈会的举办,不仅加深了中澳专家和西江民间歌师的理解与互动,也将有助于如何有效地对像苗族古歌这样一些人类优秀口头传统传承保护路径的思考与实践。

  会议报到材料为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提供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民族文学学会”2018-08-11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海峡两岸学科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下一条: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19次学术大会“丝路民俗中的宝卷与甘州古乐传承”研讨会即将在甘肃张掖召开
   相关链接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杨雨彤 胡燕]金陵茶文化聚落的活态传承探析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王威]“全观诗学”关照下的新媒体口头文学
·[常国毅 马知遥]数字时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审思·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王艳 罗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活态传承与破圈传播
·[万水清 朱婉尚婕 稽明星]基于文化聚落中的都市茶馆变迁·[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
·[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李牧]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