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乌丙安]西和乞巧节的依法保护与科学保护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8-13 | 点击数:998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西和七夕乞巧节项目,从2008年第一批扩展项目申报成功到2013年的今天,经过几年来有组织的抢救、科学的修复、有计划的维护和有效的传承,得到了健康有序的传播、弘扬和上规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有示范性的大型文化空间非遗项目之一,发挥了它强大而切实的文化影响力。

  西和乞巧节遗产保护取得的阶段性突出成果有目共睹,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坐下来总结经验,探索社会转型形势下非遗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一步对未来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5至7年保护做到统筹规划,实施合理有序有效的保护。为此,提出以下有关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的几点建议。

  第一,依法保护。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0周年的重要年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已经颁布实施了两年多。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人人都是遗产的主人”,正是为了唤起保护遗产的全民自觉,突出人人依法保护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1. 当前全国许多地方正争先恐后地进行非遗保护的地方立法调研,建议甘肃、陇南、西和各级政府和立法机构,及早把乞巧节保护纳入相关的立法进程。

  2. 严格遵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务院有关文件实施保护,应当形成西和乞巧节国家级项目保护的首要依据和工作常态,无论组织机构怎样调整和人员调动如何变动,都要坚持依法保护的工作原则和规范。

  3.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非遗保护遭遇了大规模文化产业开发的挑战,因此必须严格遵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很显然,西和乞巧节是甘肃陇南地区极具当地汉族特色的节庆文化典型,它的所有文化表现形式及其完整的文化空间,在久远的历史沿革中早已经构成了和那里几十万民众(尤其是妇女群众)血肉相连的齐心共享的精神家园。要不要把它全部转化为一种可以利用的产品并推入市场?需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框架范围内给予相当慎重的考虑。

  4. 严格遵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五条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以任何形式和手段歪曲、贬损七夕乞巧节的做法,应依法给予严厉制止和打击。当下在传统民俗节日的保护过程中,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被胡乱歪曲贬损的情况最为严重,其中一方面刻意删除妇女乞巧的健康元素,另一方面又以打造所谓“东方情人节”的名号、以与时俱进迎合现代化为借口,篡改七夕节牛郎织女夫妻恩爱坚贞不屈的人文主题,举办许多与七夕文化相距甚远的所谓“情人”聚会活动,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第二,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文化积累,对它的保护不同于对政府管理下的一般生活事务处理,只能用人文科学的知识理论和作业方法,遵循人类文化法则加以处理,才能科学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它传习的历史沿流中都会遭遇到多种多样的文化冲撞流传下来,无论是完整的、残缺不全的、片断的和濒危的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查、鉴定、维护、修复和保存等技术手段把遗产保护下来,特别是使其得以活态传承下来。像西和乞巧节这样大型的文化空间遗产更加复杂和细致,绝不是一般性的粗放型的简单保护就可以奏效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在3至5年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西和乞巧节专项数字化保护系统,当务之急首先建立西和乞巧节专项资源数据库。这就要求投入足够的资金、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器材,组织一个精干的技术团队,在当地权威专家的智力支撑下,对乞巧节的历史与现状做一番精密细致的全面调查,取得详尽的第一手数据,进入数据库。例如,按照杨克栋先生调查的西和乞巧节分布数据进行采录,就需要囊括西和县和礼县的19个乡镇、47万人口居住的大约300多个行政村(约有不少于700个自然村)。其中至少应有1500个“固定乞巧点”和相对等的不固定的“坐巧人家”;同时就产生了多于这个数字的“乞巧头儿”,这个民俗角色应该就是乞巧点上名副其实的最基层的代表性传承人了。显然,这个庞大的传承人群体,正是我们在申报书中填写“集体传承”的准确依据。就是在这数以千计的“坐巧人家”里,除了节前筹资选址等准备事项外,还要用七天八夜的时间,完整有序地进行生巧、请巧、造巧、迎巧、祭巧、唱巧、拜巧、卜巧、吃巧和送巧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2.加强对西和乞巧文化的全面深入多学科研究,出版一套图文并茂的多卷集乞巧文化史、志、论丛书,包括组织精干的采录工作者团队对广大老一辈基层乞巧节传承人做访谈采录的口述史在内。

  3.全面系统总结西和乞巧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实践经验,突出西和乞巧遗产在濒危状态下取得抢救性保护的最大成功举措,在充分尊重民众保护乞巧文化遗产的主体地位前提下,全力以赴支持民众(特别是妇女群众)保存久远的系统完整的乞巧文化传承机制,在被一段历史暂时间断后,很快就得到完好的修复;同时积极鼓励民众(特别是妇女群众)与当地专家广泛传播丰富多彩的乞巧传统“文化记忆”和“手工技艺”。对“记忆”和“技艺”的全面抢救保护,是西和乞巧节遗产保护的成功关键,很值得总结推广。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3-08-07期第010版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乌丙安]民俗文化遗产亟待修复与维护
下一条: ·[乌丙安]保护传统木版年画的文化策略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