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年画:中国农耕社会的百科全书
  作者:记者 张清俐 张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4-12 | 点击数:2411
 

  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木版年画不仅是中国过年、民俗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所承载的民族记忆、历史信息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变迁的“密码”。对民俗学家而言,木版年画有着怎样的魅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传达人们最朴素精神追求

  在中国北方农村有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谜语:“靠墙走,靠墙站;光穿衣裳不吃饭。”早年孩子们几乎都能立刻叫出答案“年画儿”。这个谜语同样从儿时就留在了乌丙安的记忆里,“我小时候最爱逛的就是年画市场,常常抢在大人前头,一边回头催促着大人赶紧买,唯恐买不到新出的年画。后来我更是把一年的零花钱都攒着买喜欢的年画。”

  为何人们对年画的喜爱长盛不衰?“农耕文明时代不像今天,那时候广大农民每年更新的知识和传统教育很多都是从年画中获得的。”乌丙安告诉记者。作为精神产品,木版年画所能满足老百姓最大的需求就是民间信仰。

  年画里的神像很多,“老百姓对这些神都怀有敬畏之心”。乌丙安说,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对生产、生活都有一种朴素的信仰,木版年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此外,木版年画还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老人根据年画给我们讲二十四孝、岳飞精忠报国、杨六郎挂帅、武松打虎的故事。”乌丙安回忆说,传统年画中有关道德情操、人性高尚的故事,蕴含了积极向上的情感。

展现地域民俗百态

  从宋代到21世纪的今天,木版年画已走过了千年发展史。正如乌丙安所言,这一千年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最辉煌的时期。“这一千年的中国民间生活和民俗百态几乎都反映在年画上,木版年画的千年辉煌史和千年民俗生活史是很值得现代人认真研究的。”

  年画中的世俗生活无所不包。在乌丙安的记忆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鼠娶亲”年画。“一对娶亲的老鼠,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旁边还画有一只紧盯着的大狸猫,准备把这个结婚队伍全吃掉。”在“老鼠娶亲”的日子,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的礼物。当记者问到,“人们为什么喜爱老鼠呢?”乌丙安笑着说,老鼠象征着家境丰实。况且鼠是十二生肖之首,在民间很受重视。

  从年画的制作、买卖再到贴年画,每个环节都反映了民俗观念和生活百态。“买年画也是有讲究的,特别是门神、财神这样的年画,不能用‘买’字,得说‘请’。”乌丙安举例说。

  进入20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年画在转型中也逐渐没落。但在特定时期,年画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乌丙安回忆说,上海滩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最繁华的地方,当时年画中也开始出现外滩的景象,边远地区的年轻人看了年画都会模仿年画上“上海滩”的时髦装扮。

  由此可见,不同历史时期的年画是地域文化发展、社会变迁的缩影。在乌丙安看来,年画鲜活地反映了我国农业文明的历史,是最形象的文献。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年画的研究价值缺乏充分认识,研究成果相对薄弱。“不应该把年画看作是陈芝麻烂谷子,我们应该透过年画去研究这一千年来我国农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从中了解普通老百姓的愿望与需求。”乌丙安认为,我们对农业文明衰微的关注远远不够,这是学界对年画研究缺乏重视的主要原因。

有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木版年画的诞生是历史的产物,是唐宋经济发展与市井民俗艺术繁荣创新的反映。在乌丙安看来,中国木版年画的千年辉煌史,已经完美地画上了一个句号。他告诉记者,只有部分年画元素在当代获得了发展,整体看来,木版年画的传统功能已不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但作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的实体,木版年画是宝贵的民俗艺术遗产。这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在新世纪经济文化转型时期重新定位、定性和定向的基本依据。

  近年来,乌丙安多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他介绍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木版年画可分为两种,一种可以持续发展,另一种只能收藏保存。但前者的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很难重现往昔的辉煌,因此更多是以保存为主。目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木版年画共有杨柳青、桃花坞、杨家埠等18个年画产地的项目。这些地区是近二百年来,多种享誉国内外的精品年画的集散地,影响深远。

  事实上,我国的木版年画早在19世纪就传入西方,在世界文化版图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乌丙安曾出访德国、匈牙利、俄罗斯等多国国家民俗博物馆,发现了大量19世纪中叶以来由传教士和商人带到欧洲的精品年画和木版神祃。“近30年来各国举办的中国木版年画展览,以及我国开展的木版年画的‘非遗’保护工作,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木版年画走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乌丙安对此满怀信心和期待。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5日第903期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首批优秀成果发布
下一条: ·那个热爱非遗的老人走了
   相关链接
·[王海娜]佛山木版年画中的神衣及其民俗事象研究·[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
·[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孙芳]年画的流动: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的研究
·[孙冬宁]画中有戏·[张宗建]鲁西南地区年画画店、产地及文化区研究
·[孙芳]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文化空间的建构·[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段友文]论山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神话传说与民族精神·[张兆林]艺术形式˙民俗物象˙群体生计
·[李新昌]凤翔木版年画《西游记》的艺术风格探析·[陈英丽]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现状调查与非遗保护反思
·[张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性项目传承人保护策略研究·[程宜]佛山木版年画作坊和店铺研究
·[李汉秋]端午节:中华民族奋进精神的集中体现·[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人文价值
·[王文章 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是故事,而是活下去的精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