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中国创世神话产业开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作者:陈婵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7-05 | 点击数:9059
 

 

      2018年6月21日,中国创世神话产业开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上海社科院、河南社科院、上海大学等二十几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以及上海市社联领导共40余人参会,多家学报、学术期刊也派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在乐乎新楼思源厅举行,中文系主任黄景春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上海大学文科处处长曾军、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任小文先后致辞,高度评价会议主题的学术意义,祝贺本次会议的召开。

      接着,会议进入主题发言阶段。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首先做题为《从感生到帝系:中国古史神话的轴心转折——兼谈古典神话的层累生产》的发言。陈教授认为:从自为的各部族感生神话发展到建构的华夏民族共同的帝系神话,代表了分散的原生神话向体系化次生神话的转折,是原始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折,是上古神话史的轴心转折。华东师范大学王晓葵教授在《神话与记忆政治》的发言中,阐述了交际记忆向文化记忆的转变,中国近代的困境和文化记忆的建构等几个问题。他认为:神话曾经是王朝统治正当性的来源,也是近代民族国家自我认同建构的重要资源,神话叙事与政治合法性有着密切关联。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毛巧晖研究员以嫘祖传说为中心,讨论了民间传说与文化景观的叙事互构,阐释了信仰在两种情节构筑中的功能与意义,说明了通过“文化展示”打造“文化记忆”对神话产业化的影响。王宪昭研究员依据自己多年做神话母题分类研究的经验,提出创世神话研究的基本方法问题。辽宁大学江帆教授以辽河口古渔雁神话调查为例,探讨了文化原型的续码重构,对始祖想象中的实践理性做了深度解析,揭示了古渔雁神话叙事对中原经典神话原型的加工和重构,渔雁文明对自身渊源和传统的建构展现了清晰的文化身份定位。上海交通大学高有鹏教授主持本阶段研讨,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做学术评议。

      下午,各位学者在上善厅和海纳厅分两场分别进行研讨。第一分场(上善厅)学者就盘古神话、女娲神话、大禹神话、阿昌族神话、彝族神话,以及这些神话的产业化开发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第二分场(海纳厅)则主要围绕创世神话的基本特征、少数民族神话、中原伏羲女娲的活态传承进行论述。与会学者针对创世神话产业化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系统讨论,在国内学界还是第一次。各位学者深入分析了创世神话研究中存在的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创世神话世俗化、传说化问题,创世神话与儒家价值观的交织问题,创世神话与印度神话关系问题。对创世神话在游戏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形象变质、主题扭曲问题,有学者提出批评的同时,也认为产业化是创世神话传承的重要渠道。黄景春教授指出:借鉴欧美各国开发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经验,在艺术创作、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中传承中华创世神话,弘扬其中的民族精神,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开发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创世神话保护的必由之路。

      本次研讨会由陈泳超教授做学术总结。他认为,神话学家的任务是弄清楚本学科的基本问题,学术研究应排除外在的利益诱惑,因为它会对学科发展起到不良的干扰作用。神话学家只有立足于本学科,然后才能贡献于其他社科。本次学术会议在讨论创世神话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索创世神话产业化的可能性和未来走向,这是一个正确的思路。

      本次学术会议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达成了基本共识:中国创世神话内涵丰富,其中包含了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记忆,深入研究创世神话对于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世神话的产业化能够助推经济发展,也能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因此,对创世神话的产业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学术意义,值得有关部门和相关学者持续推进。
中文系老师杨万里、梁奇、石圆圆和十余位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

  文章来源:“中原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2018-07-04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歌谣”专家组成立
下一条: ·“转型与创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模式研究”
   相关链接
·[邓苗]民俗人与当代中国民俗学的人性书写·[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江帆]从“地方”镜像 到“故事里的中国”:本土故事的现代张力及其意义
·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7-8月受理)
·[李悦]中国的节庆习俗与民族时令戏·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5-6月受理)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
·《非遗公约》20年:欢迎使用“非遗在中国2020”App·“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2年9-2023年4月受理)·[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2年3月7日至2023年4月13日)·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
·[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安德明]反义谚语:一个探究中国谚语的新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