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30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民协苑利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华中师范大学非遗中心主任刘守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向柏松教授、山西大学段友文教授、中山大学刘晓春教授、《民族艺术》许晓明主编、《民俗研究》刁统菊副主编等,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刘中兴副处长和文学院魏天无副院长到会致辞,祝贺会议隆重召开。《民间文化论坛》《民族文学研究》《民俗研究》《文化遗产》《民族艺术》《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动态》《中原文化》《长江大学学报》《贵州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编辑部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建宪主持。
苑利副主席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中,学术刊物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我们要加强学术自觉,拓展新的领地;加强学术民主,关注社会重大问题,提供科学讨论平台、推动学术的民主进步;加强精品意识,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刊物个性化建设,建立与刊物宗旨相契合的专栏并形成独树一帜的拳头产品。
魏天无副院长表示,文学院将加大对期刊的支持力度,希望通过期刊健康良性的发展更好地支持学术的发展。
刘守华教授在致辞中引用钟敬文先生的题词“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希望学术刊物可以更多地关怀年轻人、扶持青年学者的成长。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学者围绕“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发展”这一主题,就民俗学学科发展现状、学科建设以及学术期刊在推动学科创新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在回顾他近四十年来对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探求时感慨地说,民间童话、民间故事之所以世世代代为民众所喜爱,在于它将哲理和诗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驰骋富有诗意的想象;丰富深厚的民间故事有着史诗般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中山大学刘晓春教授谈到编辑《文化遗产》“民俗研究”栏目的经验体会。《民族艺术》编审许晓明表示今后将始终如一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搭建平台,实现合作共赢。
北京师范大学岳永逸教授作题为《从薛诚之<谚语研究>看中国谚语研究百年》的发言,指出薛诚之在郭绍虞等的指导下,完成了论文《谚语研究》,创设出缜密、实用而开放的谚语分类体系,拓荒性地进行了“谚话”写作的尝试,建构了薛诚之的“谚语学”。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民俗研究》刁统菊副主编认为,国际学术交流加强、评价机制的影响增大、学术研究的进展以及大数据时代来临,对于刊物的发展和走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山西大学文学院段友文教授表示,民俗学学科要适应新时代需要,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寻求学术期刊的支持,与学术期刊形成互动共赢的对话机制。
30日下午,与会学者分两组围绕民俗学研究、学科建设与学术期刊的良性对话等话题,展开了研讨交流。
萧放教授在会议中谈到,专业期刊与民俗学专业研究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学术期刊要起到引领作用,要把握住学术研究的动向。
田兆元教授在发言中以《文学周刊》《东方杂志》等刊物为例指出,如何振兴上海民俗学民间文学学刊,不仅是上海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与学科发展需要跨越的难题,也是推进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其路径选择与付出,都是需要斟酌、具有正确的谋划方有可能。
为推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推进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事业的繁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守华、陈建宪牵头发出了“关于将《民间文化论坛》列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源刊名录”的倡议书,获得一致认同,与会学者纷纷在倡议书上签名。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华中师大民间文学” 2018-07-03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