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推动曲艺活态传承的有力举措
  作者:中国文化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21 | 点击数:2356
 

      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于6月8日至14日在天津联合主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已圆满结束。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此次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第一次将全国范围由国务院公布的迄今4批127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所包含的134个曲艺品种汇集起来进行展演,堪称有史以来我国曲艺界参与曲种数量最多的一次专业聚会。来自全国各地193个国家级曲艺类非遗保护单位的各级传承人、保护工作者和专家学者齐聚津门,共襄盛举,通过7天20多台分类专业观摩和60多台170多个节目的下基层惠民巡演,以及4个展览研讨和交流座谈,赋予此次活动以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既是艺术的展示,又是学术的交流;既是工作的检阅,又是成果的共享;是近年曲艺类非遗保护工作面向社会和民众的一次集中汇报,更是进一步推动曲艺活态传承的有力举措。其对于激发曲艺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艺术自豪感,激扬形成曲艺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及舆论氛围,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但盛况空前,而且意义非凡!

      自从全面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10多年来,国家层面对于曲艺的传承保护,投入逐年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各地曲艺保护经费近4亿元。地方各级政府也都公布了各自的曲艺保护项目,认定了相应的代表性传承人,投入了不少的专项资金。全国范围的曲艺保护工作,因此得以全面加强和整体提升。其他相关的政策措施包括代表性传承人的遴选认定频率与公布扶持力度,也在进一步强化和加大。曲艺传承的整体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作为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门类,曲艺的艺术存在样态及其价值体现,就是通过从业人员不断推出优秀节目的创作和表演活动,持续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日常娱乐和精神审美。这使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必须要以“演出”的方式“活”在观众与听众中间;也使得对于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必然要以人为核心加以体现。在此次全国非遗曲艺周的参演者中,既有92岁高龄的天津时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毓宝,也有年仅5岁的陕北道情幼儿爱好者,老中青少四代传承人同台献艺、争辉竞技,可谓传承有序;但也必须看到,观演的观众却多属老人,非常值得重视和警醒。这使对于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不能仅止于聚焦保护的对象即曲艺本身,也要兼顾生存的土壤包括培育青年观众。

      同时也要看到,曲艺的节目创演总体上还比较低迷,其中的曲本创作尤其较为滞后。这使得一些曲艺节目的成色特别是思想内容,较难满足观众高水平的欣赏需求。此次全国非遗曲艺周最受欢迎的节目主要还是一些传统经典的事实说明,新创节目的不足和表演新秀的难见,是曲艺发展的主要短板;曲本创作的乏力和优秀新人的培养,成为扭转发展颓势的关键。而坚守曲艺本体、保持曲种特色,是传承发展曲艺的核心。强化方言基础,张扬“说唱”特质,突出伴奏特点,讲求舞台美化,通过追求理论自觉来坚定文化自信,是繁荣发展曲艺的基础与前提。 全国非遗曲艺周的巨大成功启示我们:曲艺的魅力是独特和无限的,对于曲艺魅力的发掘和张扬,需要通过今后的传承保护工作不断延续和加强。只要我们立足现实、放眼未来,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在科学认知和专业把握上狠下功夫,在传承保护的各种措施上狠抓落实,在完善曲艺的内部伦理即优化业态上统筹协调,在营造适宜曲艺生存发展的社会生态即创造提供客观条件上更多着力,曲艺的传承保护工作一定会上新台阶,创造新辉煌。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06-20 第5版:“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特刊
【本文责编:刘艳超】

上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十年磨一剑
下一条: · “中国农民丰收节”今秋来临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