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近些年存在着一门特殊的生意“收土布”。土布商人设立加工厂、开启淘宝店,平时开着面包车去乡下收回一匹匹老布,做成靠垫、床单、挎包等物品销售。
如今已经几乎没有人织费时费力的手工布了,无人知道上海郊区的居民家里还藏着多少老布。几十年前,崇明还家家织布,女儿出嫁,百来匹布的陪嫁是少不了的。
这些土布以现在的眼光看仍然很美。“上海土布织造的线条不均匀,很朴素,反而很有美感,变化的就是条纹、飞花等等。” 华师大民俗学研究所博士方云在田野调查研究中和同事们一起,购回了很多上海土布,做了一场展览。
展厅内挂满上海郊区收集来的老土布
6月1日,“海上丝绸之路手工棉纺织技艺的物像叙事——上海土布经典纹样展”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展。60多匹上海土布顶天立地沿着墙面垂挂而下,传递着手工织物时代的历史、情感与温度。
每个织娘在织机上都是艺术家
“没有一匹土布是一模一样的。”收藏了18年土布,这是何永娣最大的感受。直到1990年代崇明还是织土布的,年近50的何永娣是最后一批织过布的人。她还记得自己小时候跟着大家去别人家看新嫁娘,不是看新娘美不美,而是看她手工怎么样,布织得漂不漂亮,“如果有一柜子的好布,一定是好新娘。”
何永娣收藏了很多崇明百字布
有心的小姑娘遇到合心的好布,还会讨一角回去琢磨怎么织,“每个织娘在织机上都是一个艺术家。”
何永娣收藏的几匹土布也在展览上展出,无言的图案讲述着崇明土布织尽女人一生事的故事。
何永娣收藏了不少崇明“百字”布。“百字”谐“百子”之音,常用于制作床单,是崇明地区新嫁娘“压箱底”的必备嫁妆布。
百字布基本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织娘们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在土布上织造出文字图案。新嫁娘陪嫁的百字布文字内容多以喜庆、吉祥寓意为主。如“幸福美满”、“富贵长春”、“丰收喜庆”、“招财进宝”等。
也有织娘用织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自传和历史。展览上有两匹配色不同的“姐妹布”引人注意。姐姐王月兰与妹妹王月平为自己出嫁各织了一匹布,分别记下了自己结婚的日期:“王月兰 三月一日”“王月平 一月二日”。
姐姐王月兰与妹妹王月平为自己出嫁各织了一卷布,其中记下了自己结婚的日期。图为:王月平 一月二日
另一匹何永娣珍藏的布是7年前向一位90多岁的老人收来。布上织着南京北京,织着天安门,织着“革命”……不仅有文字还有图案。
“老人60岁开始织这匹布,她说这匹布就代表着她的一生,年轻时候东南西北都去过,这匹布就告诉大家她去过哪里,做过什么事。” 何永娣收来的这匹土布,是老人为自己织就的一卷历史。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有一些嫁妆布除了提花织出“喜”字,还织上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字,如“和平万岁”、“中国工人”、“保家卫国”等等。
华师大海上风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一匹嫁妆布就有浓郁的时代感,除了重复出现的“喜”字,布上的文字连缀成这样一句话:“中国工人用大干苦干,干出一个美丽青春与美丽未来。”
布上的文字连缀成这样一句话:“中国工人用大干苦干,干出一个美丽青春与美丽未来。”
“这些崇明百字布,文字内容多样,涉及时代、社会、家庭以及个体,不仅反映了上世纪60-80年代的乡村社会图景,更讲述了织娘的个人生命故事,是织于布匹之上的民族志。”方云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文化课 2018-06-02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