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从历史走向未来 延续民族史诗文化血脉
  作者:记者 郑成宏 高莹 黄亚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30 | 点击数:5612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郑成宏高莹实习记者黄亚楠)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史诗学学科建设,推动中国多民族史诗传统的赓续和发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承办的“推动‘三大史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工作会议”于5月24日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朝克主持。

  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史诗、印度史诗、巴比伦史诗、芬兰史诗、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等都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因而每一个民族的史诗传统,不仅是认识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座“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黑格尔语)。中国少数民族的口头史诗蕴藏丰富,型类多样,分布广阔,源远流长。举世闻名的“三大史诗”——藏蒙史诗《格萨(斯)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内涵丰富,情节曲折,结构恢宏,气势磅礴,皆为几十万诗行的鸿篇巨制,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人类最伟大的英雄史诗之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等重要场合述及“三大史诗”,激励中华各族儿女发扬伟大创造精神,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做好“三大史诗”传承发展工作和推进学术研究的根本遵循。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指出,党和国家长期关心和支持以三大史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大史诗的重视和肯定,首先与上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大史诗的关怀与支持是一脉相承的。其次,也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的发展路径。李培林认为,三大史诗震撼人心的伟大之处在于其跨省区、跨民族、跨国界传播的宏伟格局;三大史诗震撼人心的伟大之处还在于结合口头与书面形式的活态传承体系;三大史诗震撼人心的伟大之处还在于恢弘的内容与结构。

  李培林在讲话中肯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在“三大史诗”的抢救、保护及研究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他表示,民族文学研究所在人才队伍建设、资料建设、理论建设、研究基地建设以及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成为驰名中外的三大史诗研究重镇和学术中心。基于此,李培林提出六点建议,一是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三大史诗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筹保护计划”,加大三大史诗流传地区文化生态的保护,推动三大史诗的整体保护与传承;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推动三大史诗的代际传承;三是夯实三大史诗资料基础,创新和提升史诗理论,推动新理论、新学说的诞生;四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学者、文化工作者以及传承人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对话,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五是积极推动《江格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工作。希望看到《江格尔》也能名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世界上其他的伟大史诗传统交相辉映;六是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三大史诗文化凝聚力,把三大史诗工程做为民族文化工程、民族团结工程、民心工程,对全社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李培林强调,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征程,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推动三大史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把三大史诗工程做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立新功!

  在“通报:我国‘三大史诗’保护工作情况”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不仅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国际史诗研究的现状、国内各民族史诗的分布现状,同时汇报了有关“三大史诗”保护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相应成果。

  朝戈金研究员谈到,中国各民族史诗,按传承和流布的地域、历史民族地理区和经济文化类群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北方民族主要以长篇英雄史诗见长,南方民族的史诗则多为中、小型的创世史诗和迁徙史诗。这些本土史诗类型的历史累层和广泛流布,一同构合为“北方英雄史诗带”和“南方民族史诗群”;同时又因相关族群叙事传统所依托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的不同,被学者形象地称誉为“雪域史诗”、“草原史诗”和“山地史诗”,堪与古希腊的“海洋城邦史诗”和印度的“森林史诗”一道并肩而立,成为世界文学地图上相映成辉的人类文明盛景。因此,不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中国少数民族的史诗传统,大都以气韵生动的口头演述和极具生命情态的表现形式,长久地承载着相关族群的历史源流、人文传统、文化认同和生活世界,一直被人们珍视为历史的“根谱”和文化的“宝典”。从歌手到听众,从语言传统到口头演述,从传承轨范到传播形态,从文本到语境,各民族史诗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及其卓尔不群的诗性智慧,也印证了中国族群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创造力。朝戈金认为,以“格萨(斯)尔”、“江格尔”及“玛纳斯”为代表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核心元素之一,同时也是接轨国际,体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从传承、保护的角度出发,各民族史诗在当代社会的复兴与发展,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三大史诗”重要性的落实,也是各族人民站在国际舞台表现自我的能动性发挥。总之,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传承,更是维系人类文化多样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格萨尔史诗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藏语称为“岭仲”。史诗以韵散兼行的方式讲述了英雄格萨尔一生的神圣功业,以独特的串珠结构,将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和谜语等口头文学,融汇为气势恢宏、内涵丰富“超级故事”,经过一代代说唱艺人的不断创编和广泛传唱,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史诗演述传统;玛纳斯史诗是《玛纳斯》、《赛麦台》、《赛依铁克》、《凯耐尼木》、《赛伊特》、《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和《奇格台》八部叙事史诗的总称。史诗以一代英豪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展示了柯尔克孜人民为保卫家园、抗击外来侵略者和追寻生活理想的历史遭际,歌颂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洋溢着崇高的英雄主义格调;江格尔史诗核心内容是圣主江格尔和他的六千零一十二位勇士如何英勇地保卫美丽富饶的宝木巴国,同形形色色凶残的敌人进行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就史诗特定的演述形态和叙事结构而言,“江格尔”被称为“史诗集群”。因为史诗故事大都围绕着婚姻和征战这两个最基本的蒙古史诗主题来展开,形成许多在内容上相互联系、在情节上彼此独立的“诗章”。每一个诗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又是整个史诗系统的一个有机部分。

  此外,此次会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中国史诗学”建设项目组的年度重大计划之一,共有一百余名各界人士参加了会议,包括来自“三大史诗”的代表性传承人、史诗学、民间文学、民俗学、少数民族文学等平行学科专家学者代表、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保护传承基地合作方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三大史诗”田野研究基地合作方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业务主管部门代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保护主管部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老中青三代学者和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民族文学研究所信息化建设合作方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北京中研网的数据库专家。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年05月28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神话、传说、故事”专家组成立
下一条: ·邀请函|“传承&创新”缙云首届民间传统手工编织大赛 ·手工编织创意赛公告
   相关链接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
·[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