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传承汉服应“去形式化”“去标签化”
  作者:汤可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26 | 点击数:3030
 

      近日,一则由共青团中央等发起的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 “中国华服日”的消息,引发了大量关注。当天,汉服爱好者们纷纷穿着汉服走上街头,或是在网络上晒出了个人的“最美汉服照”。

      近年来,汉服热潮在中国持续升温,在青年人中收获了大量拥趸。这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一周年之际,具有重要意义。汉服概念自诞生以来已有十几年, 众多汉服爱好者一直在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初衷而努力。今年,随着“中国华服日”的发起,汉服传承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与此同时,汉服引发的争论也一直颇为激烈。有人认为穿汉服是年轻人的小打小闹,属于刻意标新立异的行为,“好像是唱戏的”;有人认为汉服虽美,但身着宽袍大袖并不利于日常行动,对汉服不置可否。更进一步来说,中华历史悠久,汉服演变过程异常繁杂,产生过数十种形态,有些服装形态来源于艺术作品,有些则来源于出土文物,究竟哪个时期的何种形制可以作为汉服的典型形态来广为传播,实在难有定论。各种看法都有道理,各种探索都有依据,但为了使汉服更加良性健康地传承发展,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应该做“去形式化”和“去标签化”的更多努力。

      汉服应当接受革新。笔者认为,若要在当代传承汉服,除了保持其“交领、右衽、系带”等基本特征,也应接纳其发展出符合现代人精神文化及生活习惯的特点,切不可执迷于形式化。就连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汉字,自诞生以来都不断演变,古今各种字体间的差异之大,不亚于汉服与西装的形态差异。同理,若是要求汉服在几千年来一直不变,仅仅将复原历代汉服奉为正统,使“传承”仅仅止步于“复古”,是缺乏大局观的表现,难成气候。

      汉服应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密切结合起来。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汉服绝不仅是文艺作品中贵族所穿的华丽服饰,更包含了普通人在劳动时穿着的布衣,汉服可以是峨冠博带、高贵飘逸,也可以是布衣短打、朴实无华。在婚礼、成人礼、毕业典礼等庄重场合中,人们应着礼服款式汉服;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应穿着常服款式汉服或汉服元素时装、工装等。目前,市面上推出的汉服多数价格昂贵,款式偏向于礼服,而当下青年人推崇的汉服款式也多偏向于礼服,华丽但不便于行动,购买及穿着汉服的人群因此受限。应当看到,在我国投身劳动工作的人群是主体,人们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工作、学习、劳动中度过的。因此,适应当今的汉服,应当发展各种类型的常服、工装、制服等款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人们在穿着使用中领略它的多重魅力,让汉服真正地走向人民群众。当代汉服如能变得更轻便、时尚、舒适并充满文化魅力,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穿。

      汉服应当传承文化血脉。随着汉服爱好者群体的不断扩大,很多“90后”及“00后”青年将穿汉服作为一种独特个人审美的体现,视作一个使自己与众不同的标签。这种对审美个性的彰显理当获得尊重,但在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汉服更应承载属于它的文化内核。中国有“华夏”这一别称,古语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服饰自古以来便与礼仪同样重要。穿上汉服虽不等同于弘扬传统文化,但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礼仪及伦理的接纳与认同,唤醒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基因,吸纳新时代的伦理规则和精神,成为彰显中华文化的重要助力。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04-25 第2版:综合新闻
【本文责编:刘艳超】

上一条: ·活态传承京剧舞台脸谱艺术
下一条: ·以学术自觉推进中国史诗研究
   相关链接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王伽羽梓]新媒体视域下非遗传衍的内部革新和时代路径
·[察应坤]村级治理中革新力量与风俗的博弈·[李沚蒨]现代民间活动中的民族认同
·[杰克·齐普斯]沃尔特·迪士尼的文明化使命:从革新到复兴·[黄明毅]传承文化与脱贫致富
·[谭佳]反思与革新:中国神话学的前沿发展·读懂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
·走进“一带一路”非遗传承文化交流论坛举办·[施雅慧]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当代汉服运动的发展研究
·汉服文化节在榕开幕 200位汉服迷“穿越”到汉唐·少数民族背带传承文化
·[杨挺]唐代七夕文学初探·大众讲坛开讲中式服装与汉服运动
·朝戈金:保护民族传统 传承文化遗产·曲艺革新与发展的制度保障
·穿汉服 戴钗冠 来场古韵成人礼·[黄国益]钟敬文的文化分层理论研究
·[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施爱东]立“红卫兵套装”为国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