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一颗传承心 刀刀见真功
——记甘肃省级非遗项目甘谷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王勇
  作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05 | 点击数:2881
 

     

王勇专注创作

      王勇是个勤劳朴实、低调含蓄的人,这大概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1971年,王勇出生在甘肃省甘谷县六峰镇在城王村,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极喜欢画画,他虽然画技平平,甚至一生都没有画出一幅自己满意的画,但在艰难清苦的岁月里,却能为自己的生命多一丝慰藉,更在年幼的王勇心中种下一颗画家梦的种子。

      然而,在很长时间内,因家庭困难、经济拮据,王勇的画家梦终难圆。15岁时,迫于生计,上高中不久的王勇不得不辍学回家,早早挑起生活的重担。王勇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到外地去打工,而是选择在本地学木匠。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富起来的农民开始修房造屋,添置家具,泥水匠、木匠在农村十分抢手。几年下来,王勇凭借勤奋和努力,很快让家庭富裕起来。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土木结构的房屋逐渐被砖混结构代替,手工家具逐渐被机制家具代替,木匠行业生意逐渐萧条。1993年,一个偶然机会,王勇结识了甘谷华夏古建筑艺术公司的木雕艺人何遂保,何遂保为他打开了一扇木雕世界的大门,古老神奇的木雕艺术深深地震撼了他,那些他曾经认为只能做桌椅门窗的木头,竟然还能雕刻出精美的花鸟、走兽、风景、人物,木雕作品的立体之美、工艺之巧令他陶醉,他深深地爱上了木雕艺术。于是,王勇拜何遂保为师,并阅读了许多绘画、木雕方面的书。他一笔一笔地学,一刀一刀地练,雕琢木头,也雕琢心境。在师傅的指点下,勤奋努力的王勇逐步掌握了甘谷传统木雕的技法,开始了自己的木雕生涯。

      1994年,不甘平庸的王勇到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县学习南方木雕技艺。由于勤奋好学、朴实厚道,加之彩绘、雕刻、木工样样精通,他被福州东方古建公司选中,赴马来西亚新山市修复柔佛古庙。柔佛古庙是马来西亚一座有名的寺庙,已有100余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马来西亚两年多的时间里,王勇全身心投入工作,虽然辛苦,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人生阅历,他的木雕技艺也更加精湛,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同行的赞许。

      从马来西亚回国后,艺术视野更加广阔的王勇矢志将甘谷木雕艺术传承创新、发扬光大。为了熟练掌握甘谷木雕艺术的精髓,此后10多年间,王勇几乎走遍甘谷及周边区县著名的寺庙和重要建筑,虚心请教每一位木雕艺人,他的木雕技艺也日益精进。无论是普通的松木、柏木、梨木、桦木、核桃木,还是檀香木、黄花梨木、金丝楠木等名贵木料,王勇都能根据其形状、纹理、色泽因材施技,精心设计和雕琢。这些年,王勇创作了大量传统文化题材作品,无论佛陀观音还是弥勒罗汉,他总能以娴熟技法和富于个性的雕塑语言抒写、刻画,或率真拙朴,或粗放明快,或严谨细微,或简约大气,形神兼备,妙趣横生,给人亲切、祥和、疏朗之感。也许正是这种内在的艺术精神和美好追求使然,当地许多著名庙宇请他去雕刻,他的木雕作品也行销山西、江西、广东、浙江、山东等20多个省市。技艺精熟,王勇渐有名气,他精心雕琢的作品多次参展相关知名展会并获奖。2011年11月,甘谷木雕被列入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勇成为甘谷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甘谷木雕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着改变,古老技艺传承发展面临困难。其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雕刻、机械雕刻迅速崛起,大有取代手工雕刻之势。“机械雕刻,只要在电脑上输入图样,机器就自动雕刻出来了,连人都不需要,而且每一件都很精致。”王勇感慨地说。然而,他依然坚守阵地,并且不遗余力地培养新人,希望甘谷木雕艺术能够得到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多年来,王勇接收了10多个徒弟,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目前已有多名木雕艺人在他手下学有所成,并自立门户走南闯北发展。王勇坚信,满满承载文化内涵、美好回忆和情感的手工雕品,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04-04 第8版:文化遗产
【本文责编:刘艳超】

上一条: ·古人如何过清明
下一条: ·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项目工作会议在京举办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