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之后反复提及的一个重要命题。该命题最早是针对外宣工作提出的要求,随着习近平同志对文艺工作指导意见的进一步阐发,中国故事的内涵逐渐丰富,外延逐渐拓展。认真梳理习近平同志与民间文艺工作相关的文艺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认清当前形势,增强看齐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多快好省地做好民间文艺工作。
关键词:文艺的价值观;文艺的时代性;文艺的人民性;文艺的世界性
作者简介: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结语中着重强调:“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再一次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命题。
回顾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这么说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讲好中国故事”的命题,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来的,当时是站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针对外宣工作,主要是针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此后,习近平同志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过“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命题。随着讲话中涉及中国故事的话题逐渐展开,有关中国故事的外延也不断得到延伸。这次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参加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民俗学者中,刚好万建中、林继富和我都是从事故事学研究的,我最感兴趣的无疑是与中国故事相关的话题。因此,本文将主要谈谈我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以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两篇指导性文件后,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点体会。
一、故事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习近平同志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的确,一切文艺作品,无论是作家作品,还是民间文学作品,都必然是这个时代的作家,或者这个时代的民间艺人所创作、所传承的作品,也必然地体现着作家和传承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学艺术是一种上层建筑,而思想和价值观念是上层建筑的灵魂,所以说,一切文艺表现形式都是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世界上不存在完全脱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文艺形式,也不存在完全脱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中国故事。“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各有各的主流价值观念。对于当代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代表了当今社会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所以习近平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故事,都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的生动映像。所以说,任何中国故事,脱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离开了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都是没有内涵的、苍白无力的。
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时代的命题,也是时代的使命。我们既强调继承传统,也强调发展创新,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哪种进路,其根本目的,都是为当代社会服务的。文化传承绝不是简单的复古复礼,也不是盲目的自尊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是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转化;是服务于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创新性发展。正是基于文艺服务于当代社会的观点,习近平同志对文艺工作提出要求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故事要讲述当代社会新人新事
故事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不管这种反映是直接的、间接的,还是写实的、写意的、变形的,总之,中国故事离不开现实存在的当代社会、当代经济、当代政治,甚至离不开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物质技术手段。而所有的生活感受,都积淀成了我们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亲身体会到的活生生的社会发展史。
习近平说:“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
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无疑是最幸运的,我们亲身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亲眼见证了一个史诗般的伟大时代。社会进步如此之巨大,国力增长如此之迅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如此之快捷,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此之活跃,历史变化如此之深刻,这一切,都为文艺发展和我们的故事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当代中国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故事家大书特书的伟大时代、伟大国家。
在历史长河中了解中国,在当代生活中体悟社会、思想历史、读懂中国,决定着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每一位故事家的视野广度、精神力度和思想深度。习近平同志号召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
三、文艺需要人民(故事要从群众中来)
所谓中国故事,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时代的雕塑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传唱者;既是中国故事的“剧作者”,也是中国故事的“剧中人”。人民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和声音传唱着动人的中国故事,人民创造了无比灿烂辉煌的民间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如何将这些源自人民、传自人民的中国故事挖掘出来、整理出来、提炼出来,则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神圣的职责。“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文艺必须深入民间,才有活水源泉。人民的生活和事业、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和期待、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生老病死,民众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无论大事小事都应该是我们关心的事,既是我们观察的对象、体验的田野,也是故事创作和思想提升的出发点。文艺工作者或者说故事家们,只有深入民间、贴近民众,才能倾听到民众的呼声,体察到真实的民意。“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几乎所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强调过人民对于文学艺术的哺育关系。习近平同志也一再强调“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种坚定的认识,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必然命题。只要我们承认文学艺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神授梦得的胡言臆语,那么,中国故事的活水源泉就只能是我们身处其中的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的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热情去感悟,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我们就会发现,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故事必须且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蓬勃发展、繁荣昌盛;故事必须且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成就经典。相反,文艺一旦脱离了社会、脱离了人民,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最终为人民所唾弃。持久的故事灵感需要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澎湃的创作激情需要有澎湃的生活和澎湃的爱,象牙塔里走不出伟大的诗人,也走不出杰出的故事家。习近平同志举例说,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文艺工作者必须带着感情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中国故事的价值导向。如果没有对人民的爱,也就不可能成为人民的故事家。文艺工作者必须走进生活深处,用心融入群众生活,才能在平凡的社会生活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中国故事。“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万建中教授在学习体会中说,习近平同志向文艺工作者发出了时代呼唤,给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就民间文艺工作者而言,就应该深入乡村,扎根基层。在田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民间文艺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命运,为民间文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建议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吸取民间文艺的营养,凝练民间文艺的元素,在题材、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创作出具有民间元素的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艳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