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张海岚:从妇女节到女生节:女性真的解放了吗?
  作者:张海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11 | 点击数:6485
 

  1960年以来对“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的评选与表彰活动,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女劳模”为象征的“新中国妇女”形象赋予了更明确的性别属性。“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中国妇女扬眉吐气的口号。1973年社论引用了毛泽东的讲话:“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正是这种“男女都一样”、“半边天”思想的广泛传播,点燃了妇女心中“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情壮志。

  此时间段内的妇女节如同一场社会教育运动,动员妇女学习、鼓励妇女参与社会生产建设,节日的主旨不再是革命运动,而是在向人们强调着男女平等,传播社会发展理念以及新时代女性的责任,树立女性榜样,更重要的是营建了大众对于女性“社会性别”的认同,女性以独立的形象登上社会主义建设的舞台。

  三、女生节:妇女解放的倒行逆施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前期,在高校里,女生们一般都不过妇女节。因为“妇女节多在政府或其他机关单位以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的方式”得以体现。1986年3月7日,国内第一届女生节在山东大学科学会堂举行。此后女生节逐渐在象牙塔间蔓延。在这20年时间里,女生节由一个自发兴起、相对较随意的个体节日,变成为今天组织相对完善的校园公开节日。

  女生节之所以产生于高校,是因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生不愿称自己为“妇女”。因为“妇女”与某些贬义性质相连,不管是“从女,持帚洒扫也,谓服事人者”的“妇”的传统角色定位看,还是从“出嫁为妇”的人生阶段说,它不仅被理解成“嫁为人妇的女子”,同时,还与一种“不讲理、爱传瞎话、好管闲事、没文化、年纪大”的形象之间建立起了牢固联系,如“村妇”。而“女生”则不同,这个词意味着时尚、青春、活力,追求精致生活、重视情调浪漫、享受自我空间的少女性格。

  其实“妇女”一词在官方辞典中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指已婚妇女,年满18岁的女青年也可称妇女,18岁以下称少女,14岁以下称幼女,7岁以下称儿童。可以说,所有女性在法律上都可以认为是“妇女”。女生节的风靡的背后,其实是女性依附男性审美的回归。去“妇女”而倡“女生”可以看出,女性本身就对“年纪大,已婚”有歧视性,女生不希望庆祝“妇女节”这枚充满负面评价的形象标签的节日,也是出于源于男权话语中的传统观念,贾宝玉曾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所以女生节的盛行并不是女性解放的延续,而是从伸张女性权利平等到女性独立的“妇女节”运动的倒行逆施。校园中,选美大赛、女性妆容讲座等活动的层出不穷,高校女生在女生节中彰显的就是“女为悦已者容”,甚至还有某高校男生为女生制作大片卫生巾,更为荒唐的是上面还插上了红色的玫瑰,或者挂上“不管你会成为谁的女人,你永远是我的女生”的条幅,这种“校园节日文化”已然演变为男性戏弄女性的闹剧。

  校园外,从2014年开始,女生节被百度糯米运作为购物节,随之而来的实体商场中也开始打出“女生节”的促销广告,而商家也适时打出“宠爱女生”、“要爱她”的广告语,要求男人为女人的美貌买单。

  在“拼颜值”、“宠爱小公举”之风盛行的年代,追新求靓是男性的审美趋势,而另一端,是妇女话语权的陷落,当下的社会分工方式对妇女来说,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相夫教子的主内职责,又加给其自力更生、不低于男性的职业要求。双重身份的劳作难免使其苍老憔悴。三八节网上甚至流传着这样的段子:“起来,不愿做黄脸婆的女人,用老公的金钱,筑成我们新的人生,中年妇女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买包!买鞋!买貂!我们万众一心,向着妖精的目标,前进,前进,前进进!”这无疑是“妇女”向“女生”的宣战歌,在男性家庭责任感降低的今天,曾经背负了民族国家解放使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任务的“妇女”们,被“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生”打上“和洗衣服和清洁剂有缘分”标签。浮躁的社会使得人们只能看见年轻女生流露在外的活力美,而看不见妇女为家庭操劳、隐忍于内的母性美。

  流行文化中消费主义倾向屏蔽、消解、解构了“妇女节”中女性解放、女性独立的节日意象,刻意复制传统性别角色、夸大女性年轻美貌的外在价值,淡化对女性的社会贡献和社会责任的宣传与提倡,使得女生节不管是在校园中还是在社会上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男权话语中的女性节日”。

  20世纪初,在世界妇女运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国际妇女节,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国际妇女节传入中国。作为一个舶来品,国际妇女节之所以能被中国社会接受并延续下来,重要原因在于其节日意蕴迎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并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妇女节主张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独立的立场在现今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现在女孩想借助女生节来重新建立亚文化认同,但还是希望女生们能把妇女节的最基本的女性解放与独立的内涵贯彻到女生节中。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公众号2018-03-08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打通文化遗产保护的壁垒
下一条: ·潘鲁生:加强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链接
·[杜佩红]民族、女性与商业·阿坝“歌仙节”展示羌族妇女风采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