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高淳陶瓷制作国宴套瓷
《国家宝藏》节目宣传海报
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行业迎来了国家强力振兴行业的重大布局,各种利好政策接连出台,“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复兴传统手工艺”成为年度热词,中国传统工艺重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无疑是等来了极好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协会与行政进一步“脱离”,大师评审被叫停,诸多新的行业规则冲击着旧有的体制,这也让习惯了“荣誉”和“规则”的工美人在不确定性中徘徊。总之,不管是推动还是冲击,风起云涌的2017工美行业面对的都是一盘破立之局。
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首次把工艺美术列为工业文化产业。此概念的提出让不少工美业内人士难以理解,认为工艺美术和工业文化分明就是风马牛不相及。殊不知,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手工艺最发达的国家,而手工艺恰恰代表的是最早的工业文明,工艺美术文化实际上是中国工业文化的根源。因此,大力发展工艺美术等工业文化,是提升中国工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的战略选择,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力支撑。
明确了概念,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进一步从宏观战略层面,将振兴传统工艺作为一项发展计划,明确了振兴传统工艺的总体要求,提出了贯彻实施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计划》体现了边实践、边探索的理念。尤其是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使得参加研培的学员加深了对所在项目文化内涵的理解,增长了学识,提高了技艺,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潜力,增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此外,文化部鼓励和支持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聚集地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据了解,这些工作站在2017年已经初步显现出成果,带动当地手工艺人提高了产品品质,扩大了产品订单,也促进了当地就业和脱贫致富。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对于我国的工艺美术行业来说,品牌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但纵观我国的工艺美术领域,世界知名的手工艺品牌寥寥无几,有限的品牌让普通大众对工艺美术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知,企业也存在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中国工艺品的品牌建设之路究竟该走么走?5月初,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中国品牌日”的请示》,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出发,全面鼓励企业发挥品牌影响力,扩大自主品牌的知名度,推进全民品牌教育,发起更加主动的、全面的、彻底的品牌战略。虽然不少地区都响应国家号召,在品牌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但成就一个品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积淀品牌的内涵和传统。
从2014年的APEC到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再到2017年的亚洲博鳌论坛及“一带一路”峰会,工艺美术作品频频作为国礼亮相各大国际盛会,表明了国家希望将工艺美术打造成“中国制造”的代表与品牌,作为一种文化与经济的国家象征。但究竟如何深掘工艺美术品牌自身的国家气质,积极探索用国际市场认同的语言诠释品牌的核心文化价值,让独具东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工艺美术接轨世界,还需进一步引导我国本土的工艺美术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由追求质量向追求品质升级,高度重视工艺美术自有品牌的国家本土化经营与管理。
5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宣布:今后将不再组织“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评比;11月,一度引起各方关注的“大国非遗工匠”的评选活动也在颁奖前两日被民政部门紧急取消,据了解,“大国非遗工匠”认定项目是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承办。问及被叫停的原因,有工作人员称,因违反了《全国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条文,此认定项目并不在《目录》之内。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大师”评选的质疑声就一直存在。不可否认的是,“评大师”是工美行业在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也曾为一部分基层从业人员向精英角色的转变打开了一条通道,对工艺美术的发展,也起到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但当前,大师名号繁多,评选机构复杂,在价值导向上缺乏衡量标准,其认定制度的权威性以及“大师”的公信力下降等等,已然成为工美行业的突出问题。“大师”这个作为工艺美术营销时代的产物究竟该何去何从,对此,有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大师”的评审机制或“大师”评选是否还应继续,工美行业协会作为管理者应该厘清方向、转变思路,加强培育和树立国内工艺美术行业的名牌、品牌意识。只有尽早把企业品牌做出来,把做手工的规矩建立起来,才能做到真正的传承,也才符合真正的商业规则。
在文化复兴的当下,体验与互动成为了人们精神娱乐消费所追求的两种主要形式,并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文化消费选择的首要因素,这对工艺美术而言充满机遇与挑战。11月底,一场主题为“传统文化未来想象”的“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此次论坛,集中了包括法国卢浮宫在内的多家知名博物馆和来自清华大学等多家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联姻”。论坛中提到,借助现有技术手段,未来故宫中的文物将拥有专属的“三维证件照”,得以全面展示每一处细节,让掌上“把玩”文物的设想成为现实。此外,2017年,传统工艺屡屡携手网络直播,开辟传承新方式;传统工艺类的App也不断涌现,深度讲述手工艺之美。
作为“文化综艺元年”,2017年各种文化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珠玉在前,而12月推出的《国家宝藏》以及刚刚在国博首映的《如果国宝会说话》也是好评如潮。《国家宝藏》借助国宝之名,首次将文物故事与综艺相结合,无疑开辟了文物类节目的先河。一方面通过明星演绎让传统文化贴近群众的生活娱乐,打破传统工艺与人们的生活的隔阂,拉近距离感,另一方面,由专家解读传统工艺品制作的艰深复杂,增进群众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与认同,也让现今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工作得到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可谓是做到了“高大上”与“接地气”并济。
不管是《国家宝藏》的一夜爆红,还是高科技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都印证着传统工艺美术正以更“生活化”的“低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传统文化正在“活”起来,而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12-31第7版:工美 【本文责编:张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