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郭梅:过了冬至便是年
  作者:郭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31 | 点击数:4301
 

   冬至之后,日子便开始陆续进入腊月,年味就一日浓过一日了。首先飘来的,是腊八粥的香味。有说腊八节喝腊八粥这个习俗起源于岳飞的,因为他当年率领岳家军在吃了百姓送的千家粥后打了大胜仗;也有说朱元璋未发迹前曾在监牢受苦,腊月八日靠在牢房老鼠洞里找到的五谷杂粮,熬粥果腹才免于饥寒,于是后来他下旨将这一天定为节日……

  腊八粥总是用各种粮食和果仁一起炖煮而成,其实质就是常见的八宝粥。当然,所用往往不止八种食材,甚至可以多达二十余种:除了各种米以外,红枣、莲子、核桃、栗子、花生等等,似乎凡是想得到的果仁果脯都可以往里放,这不仅使熬煮出来的粥品营养丰富味道好,而且还起到一个厨房粮柜“年底大扫除”的作用。且看《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宝玉为怕黛玉吃了饭就午睡消化不良,故意编故事逗林妹妹开心,那宝玉随口胡诌的,就是耗子精为煮腊八粥偷米豆果品的故事。

  然后,便是必得祭灶、洒扫和贴春联的小年。小年在各地的日期不同,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则是二十四。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其《祭灶诗》中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一天热热闹闹的核心,无非是祈求来年的平安和财运,古今一也。

  除夕是一年的终了,若非天真烂漫的垂髫小儿,在全家欢聚乐满怀之余,这个日子大抵是极易让人心生感喟的。记得去年除夕,微信在线的朋友并不多,大家互道祝福,也不约而同地感慨岁月不居鬓生二毛。唐人崔塗在客中如是痛切陈辞:“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巴山道中除夜书怀》),羁旅行役的无奈悲凉跃然纸上;卢仝曾作《守岁》诗云:“年去留不得,年来也任他。当炉一榼酒,争奈两年何。”流露出对时光飞逝的无奈与惆怅;白居易在某年除夕寄诗给好友元稹,叹息“鬓毛不觉日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除夜寄微之》)而刘禹锡则心惊于老友凋零:“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岁夜咏怀》)……当然,豁达通透的苏东坡,较能做到得失荣辱不萦于怀,比如他五十九岁在贬地广东惠州过年,特地抄写二十年前在江苏镇江过年时的旧作送给儿子苏过:“寺官官小未朝参,红日半窗春睡酣。为报邻鸡莫惊觉,更容残梦到江南。”“钓艇归时菖叶雨,缲车鸣处楝花风。长江昔日经游地,尽在如今梦寐中。”(《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此诗又二十年在惠州录之以付过》)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但始终淡然、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这诗中他就窃喜于自己职位低除夕不必进宫朝参,可以安安稳稳睡回笼觉。或许,杜甫也曾享受过类似的小快乐吧,因为他一辈子都不必像他的祖父杜审言那样在安乐公主满月的那个除夕奉命作应制诗。

  年齿越长,越觉得父母在堂的重要和珍贵,尤其是在家父离去之后。我的除夕,一定自始至终守在母亲身边,按老人家的要求洒扫庭除或者补买临时想起的年货。我总是订第一桌年夜饭,因为翻桌的话就赶不及在晚八点之前回家看春节晚会——当然,在这之前,我一般要做足功课,把母亲喜欢的戏曲节目的位序和春节戏曲晚会里越剧、沪剧、评弹等节目的内容大致记在心里,以方便切换频道,尽量不落下一个母亲喜欢的节目。

  夜深了,安顿已支撑不住的母亲睡下,再三保证:“我替你守岁!”——母亲这代人对新旧民俗都颇有感情甚至执着,所以除夕之夜大家庭团圆的年夜饭不可少,春节晚会不可少,守岁也不可少——在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的,毫无疑问是除夕。也许古今唯一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有了春节晚会。

  自古至今,中国人对过年都无比重视,如在唐代,大臣们元日要上殿面君,君臣早朝共庆佳节,风雅的皇帝如太宗、德宗还要和臣子一起赋诗呢。当然,民间对节日的重视更多体现在吃和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走亲访友,大宴宾客,而最开心的莫过于穿新衣、拿压岁钱的孩子了。王安石的《元日》几乎概括了古人过年的所有关键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挂桃木做的门神现在很少见了,但贴春联还很普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卖春联和福字的摊点诠释着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就曾这样描写元日的夜晚:“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元夜》)。

  有一年初一,白居易府上热闹非凡:“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岁盏后堆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判官》)。这白府席上摆着会粘牙齿的饴糖,就是司空见惯的麦芽糖;而蓝尾酒又称婪尾酒,据说唐人喝酒讲究座次,末座者要连饮三杯,故号蓝尾。也有人说蓝尾酒其实就是古人元日习饮的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或酿酒的房间之名,屠苏酒由汉末华佗创制,经唐代药王孙思邈的推广而流行,其宗旨和桃符一样,为的是驱魔防病。喝屠苏酒的顺序须由少及长,表示对长了一岁的孩子的祝贺,并向又失去一年生命的长者祝寿。唐人顾况有诗云:“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岁日口号》),宋人苏辙的《除日》诗里也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之句,都流露出些许年华老去的悲凉,唯乐观通达的苏东坡表示:“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除夜野宿常州城外》)。

  初二、初三,大多数人忙着走亲戚,转眼,便到了俗称破五的正月初五——过年有诸多的禁忌,比如不动土不倒垃圾、不做针线,不能打破碗碟,万一打破了要马上说“岁岁(碎碎)平安”等,出了嫁的女儿也不可以在娘家居住。清末民初天津诗人冯文洵在其《丙寅天津竹枝词》里曾云:“新正妇女忌偏多,生米连朝不下锅。杯碗捧持须谨慎,小心‘破五’未曾过。”年前家家户户要大搞卫生,旧时大户人家往往在年底要雇些临时佣人来擦雕花窗棂等,这和现在年脚边钟点保姆走俏的情形其实如出一辙。初五最重要的是送穷,亦称送五穷——用纸剪一个小人和新年里积攒下来的垃圾一起送走,就是“送穷”,而把别人家的纸“穷媳妇”拿走,则曰“得富”,二者异曲同工。而和送穷相对应的,是迎财神。据说初五是财神的生日,除夕打烊后暂时歇业的商店在这一天开门营业会发利市。现在,知道破五新媳妇要归宁的人已经很少了,但不管时间地点见财神就拜的,倒越来越多了。

  初七,如今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古代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叫人日——传说女娲在这一天抟黄土创造了人类。人日,又叫人胜节、人庆节等,古人在这一天往往不出门走亲访友,阖家团聚吃拉魂面,寓意把节日里玩乐惯了的心思收回来,准备新一年的劳作。还要占卜吉祥、放生鱼虾禽鸟和在床帐上贴与生育有关的剪纸,比如陕西的宝葫芦、陇东的生命树、山东的招魂娃娃和甘肃的双狗抓髻娃娃,以祈求多子和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正因如此,这一天吹糖人、捏面人等民间艺人照例要出来沿街叫卖,往往惹得小孩围观不肯离去,等大人掏了腰包又欢呼雀跃起来。当然,人日还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的地方是闹秧歌,有的地方流行蹴鞠即现在的足球,孩子们则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打陀螺、踢毽子等,和过年的气氛颇为合拍。

  人日还有戴“人胜”的习俗,就是镂金箔或剪彩成花或人形贴在屏风和帐子上,或戴在头上。唐人余延寿《人日剪彩》诗云:“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说的就是此等风情。

  正月十五是元宵,是“年”的大句号,人们往往以狂欢的形式度过——除了吃元宵,最重要的就是看花灯和猜灯谜。古时候女人轻易不能出门,故元宵赏灯是极难得的闲散机会,青年男女往往还借这大好机缘演出一幕幕动人的爱情故事来。明末少女李翠微有一套散曲《正宫·山渔灯犯·元宵艳曲》传世,其第一支曲子这样写道:“灯如昼,人如蚁,总为赏元宵,妆点出锦天绣地,抵多少闹嚷嚷笙歌喧沸,试问取今夕是何夕。这相逢忒煞奇,轻轻说与他,笑声要低。虽则是灯影堪遮掩,也要虑露容光惹是非。爱杀你,果倾城婉丽,害相思,经今日久,甫得效于飞。”这自然是一对有情人相约的实录,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十分可爱。据清初王端淑所辑《明代妇人散曲集》记载,李翠微是陕西米脂人,乃闯王李自成之女。

  李清照南渡后国破家亡,流落江南,虽然“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但她心境凄凉,无意狂欢,只能一一拒绝了邀约聚会的文友:“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她无限怀念过去的元宵盛况:“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更觉今非昔比,长叹一声:“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出语辛酸,令人伤怀。

  而让人一掬悲怀之泪的是另一宋代女词人朱淑真,她有一阙著名的《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作品以对比手法写出了失意人的落寞惆怅和悲苦,婉约晓畅,但并不失之于直白。关于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向来有欧阳修和朱淑真两个版本的说法。从女性的视角看,我更愿意取后者一说,虽然,这并没有充分的考证作为依据。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戏曲学者)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2017-12-31第04版:钱塘江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保护古村落 留住我们的乡愁
下一条: ·当“古火烟花”遇上偏执的秩序本位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