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非遗纪录片频频成爆款
  作者:记者 张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9 | 点击数:2785
 

李亚鹏学习造纸技艺。

李泉学习修复古琴。

   聚焦非遗的影视作品近年来不断出现在观众的视野,《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还成为爆款。最近,以明星作为传统技艺的体验者与代言人的《百心百匠》热播,又将安静的非遗与真人秀相结合,展现出不一样的老手艺“慢综艺”。

  李亚鹏变学徒“明星不算什么”

  11月20日开始登陆湖南卫视、优酷、芒果TV等平台的文化节目《百心百匠》中,每期都会由发起人孙冕和他的一位明星名人好友作为嘉宾亲往实地探访匠人,带领观众沉浸到匠人的工艺里。在这个节目里,老匠人和他们秉承坚守的传统技艺才是真正的主角。而所有嘉宾明星均为零片酬出演。

  让江苏观众倍感亲切的是,第二期节目中,嘉宾李泉和孙冕拜师苏州非遗古琴匠人裴金宝老师,跟随老师一起挑选适合制作古琴的木材,着手斫琴和古琴的修复工作。李泉4岁开始学习古典钢琴,也曾学习过古琴。这次拜师学艺,也带着大学时期的一些疑问寻求解答。有意思的是,化身传统技艺的体验者与代言人的明星们选择了最“匹配”的传统技艺,拜访古琴大家裴金宝及中国十大斫琴师张建华的是“音乐才子”李泉,前往西安学习古法造纸技艺是已然扶持西安蔡侯纸工艺匠人3年之久的李亚鹏。李亚鹏上山砍造纸原料红构树时,因全情投入而忽略马蜂,被蛰了眉毛。节目中明星褪去光环,在大师们面前成为一个个普通而又勤恳的学徒。李亚鹏就对张逢学的孙女表示,“明星不算什么,你爷爷才厉害。”

  在节目中,修琴大师手法娴熟挥洒自如,顷刻之间将琴弦复位,使之重焕生机,修琴手法之流畅美不逊于演奏技法之灵动美;从扎紧腰带到用鞋底磨刀再到手起刀落、纸条落地,镜头切实捕捉到了大师行云流水一般切纸的全部过程和动人细节,似是“庖丁解牛”的别样再现。

  李泉苏州修了一把“百年不再坏”的琴

  裴金宝老师承吴门琴派大师吴兆基,曾与吴兆基一起在20世纪80年代创办吴门琴社,后为吴门琴社社长,归属近代吴门琴派。他也是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兼乐器制作委员会专家委员、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十大斫琴师。对于弹琴传琴到斫琴修琴都有建树,人称“南裴北李”,是当今不可多得的全才型大师。

  裴金宝沿袭的近代吴门,讲究“简劲清和”,清婉平和,气度不凡,是一种文人琴。吴门琴韵扎根苏州,裴老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和体现琴音特色,坚持苏州官话唱谱,强调方言音律的重要性。

  他有一个原则,修复古琴都是免费的。但是他对于修复的标准却从未降低——修复完的古琴,修补的地方不能看出新的痕迹,也就是常说的“以古修古”;修复完成后100年内不能再坏。在他看来,“我一拆开来,我感觉时间穿越了。就是和古人,等于握了手了,接了轨了。感觉这个人就像活了几辈子一样。修琴不是这么简单的。”

  裴老先生曾分别收到过两个朋友的请求,帮忙修复受损的古琴。让李泉感觉特别震撼的是,见到两张琴,他惊奇地发现,它们同时出自一个古代琴师,同一时期的作品。这两张古琴时隔447年后,在裴老师家重逢。

  聚焦匠人精神的影视爆款多了起来

  记者了解到,该节目拍摄于去年夏天。近年来,非遗传承人频频被聚焦,接待过数十个拍摄团队是家常便饭。除《百心百匠》之外,《丝绸之路》《丝路有你》《百家姓》《印象中国》《不要叫我匠人》等聚焦老手艺的节目接踵而至,他们都数不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濒临失传的技艺,非遗传承人很开心。最近,南京云锦国家级传承人周双喜、秦淮灯会国家级传承人顾业亮就和霍尊一起录制了央视的节目。

  这些守护非遗技艺的匠人,不断以纪录片的形式“火”起来。《我在故宫修文物》针对故宫手艺人,《本草中国》针对中医药传承人,《手造中国》针对景德镇瓷器制作;《了不起的匠人》《寻找手艺》《百心百匠》等则有一个相对宽泛的老手艺老匠人主题,非遗技艺纪录片一部接一部,口碑和热度不减。从去年的《传承者》到今年10月,三个外行人拍的《寻找手艺》,也在B站火线走红。《百心百匠》李亚鹏到西安学习古法造纸,在低调播出的情况下,网络点击量也不俗。令人感叹的是,“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传承一门慢节奏的民间手艺,每个观众都能在他们的影像背后,看到一种难以磨灭的匠人精神。”这类纪录片人文主题类似,但表达方式千姿百态,都能带给观众一种走近非遗的感受。

  非遗专家说:希望记录不要浅尝辄止

  在非遗专家眼中,非遗纪录片的多方位展示,顺应了现在非遗动态保护的趋势。纪录片的拍摄,是非遗保护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有助于让大众重拾文化自信、寻根传统文化。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告诉记者,“纪录片展现当代匠人精神,传承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对非遗技艺、老艺人是一种莫大的尊重和肯定。片中不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亲身体验非遗,这说明非遗已开始彰显它们的生命力。从非遗保护角度来说,目前更重要的,是想办法让从业者把传统技法作为生计以外,还能获得尊重和成就感,这样才能让年轻一辈真正发自内心地去接受匠人的社会角色,并乐在其中。”

  但也要看到,非遗的宝库远不止目前所集中展示的技艺类,需要以更深入的方式记录并广而告之。接下来非遗纪录片还可以更多些“网红”,希望非遗纪录片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更深入让大家了解非遗的“魂”。非遗与时代接轨,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发展,这个与时俱进的姿态,给以后的非遗纪录片提供了更大的表达空间。

  文章来源:扬子晚报 2017-12-10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华阴老腔传承与发展新篇章
下一条: ·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民歌的复兴之路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