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与国内院校联合形成高校社区联盟
高校社区节日文化传统的建构不能是个别院校的“单打独斗”,而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高校社区的联盟。华东师大作为最早进行传统节日活动的高校之一,要将传统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火种”广泛地播向国内高校,形成“燎原”之势。这是高校社区的文化使命,也是传统节日发展的必然要求。2014年华东师大清明节祭祀孟宪承先生的组织者田兆元说:
就祭祀文化来说,我们既有家族的扫墓,也有国家层面的公祭活动,如黄帝、炎帝祭祀,海峡两岸的领导人,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会不同程度参与,以建构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知。而在中观层面,作为一个学术社区,如高等学校,其清明礼俗也应该有所拓展。①这种想法,在2015年有进一步的拓展与实践,田兆元诠释道:
清明在校园里祭祀先师、追思前贤,将清明文化传统中蕴含的“孝道文化”转化为对于大学开创者、学科创始人、学术先师们的纪念与缅怀,很有意义,既传承了清明文化传统,又让师生在祭祀中感受和体验师大人文传承,有助于形成精神共同体。
与此同时,华东师大联合全国八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发出了“纪念大学大师,继承传统文化”的倡议,得到了普遍响应和实施。如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学团队发起了纪念已故海派民俗学家姜彬先生的活动;华中师范大学非遗传承协会进行了纪念挥代英烈士诞辰120周年的祭典活动,等等。
纪念大学大师继承传统文化——中国高校传承清明节活动倡议书
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世界一片清新明净,因此得名。清明节祭祖扫墓起源悠久,是唐代“五礼”之一,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延续至今。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应自觉关注,以实际行动担当起文化传承的时代重任。大学大师成就了大学使命,他们以博稚的学识、精深的涵养、开放的观念,承继优秀传统,创建新思想,传播新文化,成为人类不朽的精神导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师已逝,风骨犹存,上下求索,光照千秋。在此,我们八所高校、科研院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和研究生联名倡议,中国高校师生行动起来,积极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的教育传承义务,矢志担当起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校园传承。
“纪念大学大师、继承传统文化”,在清明节期间,祭祀各校已故学科大师与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道德风尚、学术精神与理想志趣。以一束鲜花、一杯清酒、一篇祭文,表达学子情怀,校园学德归于淳厚朴实。我们要以“弘扬传统、勇于创新”的文化理念,创建大学校园文化的“中国模式”,以激情满怀的青春自信,传播中国智慧,参与和引领世界文化前行!
联名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海上风民俗学社
华中师范大学非遗传承协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生团队
江苏大学民俗学团队
山西大学非遗协会
贵州民族大学非遗传承团队
湖北民族学院非遗研习学社
长江大学长江非遗学社
农历乙未羊年己卯月清明季①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团队与华中师范大学非遗传承协会继续向全国十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发起“缅怀学术先贤,继承传统文化”的倡议,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社区节日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力。
图3 2016年“中国高校传承清明节活动倡议书”
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暨中山大学创立92周年,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在南校园孙中山铜像前举行了祭拜仪式。蒋明智教授、曾宪礼教授、杜莉教授带领同学们参与了本次活动,仪式包括肃立、敬献鲜花、行鞠躬礼、静默、诵读祭文、齐唱校歌、绕铜像纪念台步行一圈等七个环节。蒋明智教授在活动总结发言时说:青年学生应赓续孙中山先生的遗志,缅怀其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中大青年学子要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树立远大目标,勤奋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②
山西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和民俗与非遗学社在岑春煊、李提摩太像前联合举行了“追思先贤风范,传承大师精神——我校师生清明祭奠创校先贤”活动,卫才华老师诵读祭文:“三晋名校,百年山大,勃勃今朝。遥想当年,赖岑春煊、李提摩太二位先辈,敢为人先,开启民智……”全场师生肃立聆听,缅怀岑李二位创校先贤敢为人先,排除万难,开办新学的伟大创举。再由研究生代表为岑春煊、李提摩太两位创校先贤拂尘,侯妹慧老师和郭俊红老师分别向二位先生献花,全场师生向二位先生鞠躬致礼,感念二位先生力争主权,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河的功勋,并表达了求真至善、争做国之俊良的决心和中西会通、修习报国之才能的期望。同学们诵读校训“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三遍,以表不忘先贤之志。之后,全体师生移步初民广场,祭奠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大学第一任校长邓初民先生,卫才华老师为先生献花,师生们向先生鞠躬致礼,缅怀先生锐意革新、严谨求实的精神。卫才华老师讲道:
此次由山西大学民俗学团队与华东师大等全国十多所高校的民俗团体联名举办的清明节活动,不仅仅是祭祀先贤,更是要感念先贤的卓越贡献,继承大师的学术遗产,从他们身上学做人、做学问。①
赣南师范大学的清明节活动以“祭先人,承美德,扬文化”为主题,同学们在黄清喜、穆昭阳等老师的带领下到孔子塑像前进行祭拜,整个仪式分为九个环节:司仪宣布祭拜活动开始、参祭人员按古礼步入广场、拭擦塑像尘埃、司仪宣读祭文、每人鞠躬祭拜、献花、集体瞻仰、深鞠躬、退场。师生们虔诚祭拜,以表对孔圣人的追思之情,体现了“感受圣人情怀,弘扬传统美德,传承高尚师德”的节日内涵。之后,赣南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源协会、红色班级“瑞金班”、国旗护卫队,文旅学院师生代表与赣州市湖边实验小学还联合组织了祭奠清扫毛泽东主席岳父贺焕文之墓的活动,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江苏大学则克服困难,祭祀江苏大学前身的创业者张之洞,在校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以上高校社区的清明节活动表明民俗学专业已然承担起节日文化的传承使命,高校的节日活动基本上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社区联盟,构成了高校社区的节日文化空间体系。
从华东师大等高校社区的节日活动来看,民俗学师生将改变其陈旧落伍的思想,以一种健康活力、生机勃勃、富有新思维、具有民俗才干和组织能力的形象呈现在社会面前。民俗学学科在建设校园社区文化的同时,也有力地建设了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
结语
高校社区节日文化传统的建构要以民俗学的专业知识作为指导,民俗学师生群体是节日活动的倡导者,并动员学校上下一体实践,形成全校性的文化主体模式,而不是民俗学学科的自娱自乐。民俗学者既是文化的研究者,又是文化的建构者和实践者,通过校园民俗实践,实现“专业民俗学”的学科理想,体现民俗学关注现实、传承文化的学术品格。高校社区要与城市社区进行交流互鉴,并与国内院校形成高校社区的联盟,构成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社区共同体,形成高校社区的节日文化空间体系。民俗学有许多的功能,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是民俗学学科的重要使命。
民俗学学科在实践中一定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中的认同。系列的民俗新观念也将在实践活动中诞生成熟,如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的观念,民俗是非日常的、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文化要素的观念,民俗学家是文化的研究者与建构者的观念,专业民俗学的观念,民俗学的社会治理与社区建设职能的观念等,都将在实践中得到建设与深化。
民俗学学科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刷新了民俗学学科本身。校园社区是民俗学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的空间,既是社会服务的舞台,也是学科实践的场所。通过文化的传承实践,民俗学学科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本文原载《文化遗产》2017年第2期,详细注解请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