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文明的回响:致匠心”当代艺术展于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个工艺品种,涵盖金属工艺、石雕、玉雕、纺织、印染、造纸、陶瓷、木器、竹器、漆艺、剪纸、泥塑、皮影等多领域,通过不同的形式聚焦了当代艺术家对于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阐释了当代艺术对“工匠精神”的感悟与践行。
“文明的回响”是中央美术学院发起的致力于探讨传统文化资源与现当代艺术创造关系的系列展览,此次展览是在2017年太庙艺术馆的开年大展“中华匠作”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展览主题内涵,提炼延伸而出。“致匠心”诉说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工艺之美、匠人之美、劳动之美。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策展人岳洁琼介绍,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45位艺术家的作品,更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对于传统技艺的研究,其中一些参展艺术家对于传统技艺的实践与思考已经渗透至日常生活。
慢慢走过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现代化建筑陶溪川美术馆的两层展厅,我们能看到融通东西方造型观念的玉雕、泥塑、石雕、木雕作品;追摩明代古琴制式的当代古琴作品;体现当代陶瓷科技与创意水平的陶艺作品;运用科技数据的服装设计作品;宋代瓷器碎片与当代大漆工艺结合而生的综合材料作品,如林存真于2017年创作的《重生》,是运用承载了几个世纪风雨洗礼的湖田窑古瓷残制作而成。在造物为良的中国设计思维主导下,设计师和工艺师沉浸于传统材料与工艺,经过时间积累和不断尝试,呈现出传承与创新并存的当代设计艺术品,使其重新焕发生机。这一过程,是不断探寻、发现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不断解构、重建当代造物精神的逆境。
以纸为原材料的多维度创意作品也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刘骧群以宣纸为原材料的作品《甲》是艺术家面对当下眼花缭乱的现代材料与制作技术,试图回归传统、回归本真,寻找传统材料进行的新的尝试。中国古代曾利用纸做甲胄,因纸拥有很好的柔韧性且重量轻。而《甲》的创作正是基于历史,将甲与纸结合,将坚硬与柔韧结合,尝试以宣纸作为服装艺术作品面料,采用独特手工折叠技术以及晕染等十种工序,极好地显示了其作为服装面料的另一种新的可能性,以期创作出一种新的时尚。此外,李洪波的纸雕作品《木头》则使观众完全脱离了对纸的传统认知,并重新对体量和空间有了新的认识。李洪波介绍其灵感来源于中国民间文化的纸葫芦,纸被以1厘米宽约100张的密度积叠成蜂窝结构,再被雕刻成石膏教具或树木。当这些静态的雕塑在拉伸间变化出各种迥异的形态时,可以说是对观者过往认知和视觉记忆的一种颠覆,艺术家希望通过作品能给人带来新的思考“这也是我的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李洪波说。
此外,展览还呈现了传统蜡染工艺与涂鸦意象交互的新蜡染作品,体现山水意象的熔铜艺术装置作品等,并在展厅中设置专门展区播放多种传统门类技艺的视频作品,置身其间,处处能感受到传统与时尚的交融,现代与历史的烙印,这是中国传统匠作精神的绵延,也体现出了艺术家在重视技艺基础上结合当代艺术语境所做的转换与延伸探索。这是对当下时代所强调的“工匠精神”传承的有力表现。
工匠精神也可谓“匠心”。对于展览主题词“匠心”,既是展览策展人之一也是参展艺术家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吕越有自己的理解,她说:“我们这次所有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都是手作的,并且十分耗时,其中很多艺术家都是专注于某一个方向做了非常多的尝试,艺术语言十分清晰。这其中不仅体现出了专注的匠人精神,另外这种结合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与艺术家心灵的碰撞,也是此次展览主题想表达的重要部分。”李洪波则认为,当代艺术家除了要学习匠心所传递的专注与追求完美,更应该挖掘其背后所产生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创造价值。“传统是对过往最真挚的感知,这种积淀一定会在你未来创作之时被挖掘出来并存在于作品之中,但我们这代人更应该去创造有价值、有温度、体现时代的作品,这是在坚守传统之上更有意义的事情。”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建在具有丰厚积淀的陶瓷产业厂区旧址,“致匠心”展览在此展出,让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有足够的活力和智慧面对当下与未来,既是对于先贤前辈工匠精神的致敬,更希望将传统带入当代语境,有深度地呈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内核与创造文脉,回应时代的要求,为铸就具有高远时代精神和鲜明民族气派的当代文化而砥砺奋进。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文化报 2017-11-06 09:09:59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