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民文沙龙第2期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会议室举行。本期主讲人是资料中心的王宪昭研究员,主题是“神话母题的研究方法”。闫国飞副所长等所领导出席活动,所内各研究室、研究生院的科研人员和学生三十余人参加了研讨。
王宪昭研究员分享了自己几十年来在神话母题研究中的心得,系统介绍了神话母题的方法如何运用到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中。他首先就三个关键词“研究方法”“神话学”“母题”做了解释,方法是研究的核心问题,而神话学是研究范围,母题是具体的研究对象。这次报告将围绕这三方面来解析神话母题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需要一定的工具来实现,而“母题(motif)”正是神话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高效的研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达成研究目的,从而总结出一套方法。母题方法对解决神话学的许多问题都是非常有效的。
神话学虽然19世纪末才传入中国,但是中国文化数千年前就已经已经发展出丰富的神话现象。例如先秦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在探讨“黄帝四面”的问题时,就出现了神话历史化的现象。先秦思想家对“神”的概念也有很多探讨。比如道家思想中的“道生一”“道法自然”等观念都与上古“神”的信仰与观念息息相关。近代学术思潮中,鲁迅等学术大家也都对神话有很多讨论。西方晚近的学术思潮比如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后,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学者对“神话”的认知,为中国神话学的建立奠定基础。
神话通常而言有三个基本属性,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中的顶层观念。其次神话与宗教、信仰有关,关乎人类心灵和认同。最后神话具有个体差异,每个人对神话的接受、认知、传播都有差异。
神话研究是一门国际显学,我们必须要清楚国际同行的研究动态,方能促进中国神话学的发展。而今年在南京大学召开的一次“数字人文”国际会议就有很多信息。尤其是哈佛大学的包弼德教授,做了有关人文数据库的演讲,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人文科学比如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他用数据库、数字地图等多样化的方式重新审视中国古代诗人,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发现。而神话学研究也应当引进数字人文的研究理念。神话母题的数据库就是一个突破口。
母题是神话叙事过程中最自然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在神话创作以及各种传承渠道中相对独立地存在,也能在其他文类或文化产品中得以再现或重新组合。“母题”与“主题”“原型”“类型”等概念相关联,但是各自有各自的定义和适用范围。采集神话母题,一般而言要先搜集文本,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对文本的数字化,继而先通过阅读分析文本提取出核心母题,再用数字方法建构母题体系、形成编码。这样的体系一般来说就是神话母题索引。比如汤普森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当然他在100年前还使用卡片的方式来提取母题。今天的研究因为技术进步而得到了巨大便利条件。
母题在神话研究中的作用,主要是分析神话叙事、辨识出叙事类型,继而进行比较研究。而在数据库条件下,神话母题可以实现不同关键词的大范围检索,因而可以有更广泛的功能。王宪昭在自己编写的《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等著作基础上,与团队一起开发了“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的数据库(http://myth.wang.zhongyan.org/cn/index.php),从中可以对中国各民族的神话母题进行检索。
母题编目、索引以及数据库的分类是一个难题,王宪昭研究员在经过若干年的爬疏、整理、研究之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分类体系,也就是“W编目”,这个编目体系的编码可以与汤普森的编码体系对照查阅,大大方便了使用者。
在研讨环节,吴晓东研究员对王宪昭研究员的演讲进行了点评,认为他的工作不仅具对神话学有重要意义,也能惠及相邻学科,这项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贡献巨大。随后,在杨杰宏副研究员的主持下,主讲人以及纳钦研究员、毛巧晖研究员、张多博士、博士生孟令法等针对神话母题索引中语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都积极评价“W编目”及其附属诸多成果具有重大学术史意义,是中国神话学研究的一个新突破。大家认为神话母题的研究要明确其分析的适用范围,注意核心母题与普通母题之间的区分,分类时应该注意神话持有者的观念。未来的神话母题方法应当注意分类体系与本土知识的对话;应当继续拓展数字化应用的多元化。
总的来说,此次沙龙不仅分享了王宪昭研究员数十年研究的成果与心得,也引起大家对神话母题的当代运用展开深入研讨。参会的本所各个研究室、办公室的同人,以及研究生同学们都从中获益匪浅。同时民文沙龙负责人吴刚、杨杰宏也向大家分发了上一期沙龙的资料,商议了未来沙龙活动的实施。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7-11-06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