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
  作者:记者 张道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10 | 点击数:6456
 

      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中国第一部《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8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这部专著的问世,在口述史学、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以及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标志着系统的、专业的、深入的传承人口述史研究迈上新台阶。

      “传承人口述史”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诞生的学术新理念,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三十年口述史实践的思想结晶,经过十余年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方向。

      围绕传承人口述史理论建设的主要问题,以及这部著作未竟之观点,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研讨会,特邀全国各地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近20名专家和学者共同进行探讨,推动学术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研讨会还聚集了国内口述史领域四家顶级学术机构的学术带头人,包括国内第一家口述历史研究所——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以及研讨会的承办方——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门致力于传承人口述史的学术机构、依托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

      冯骥才在研讨会上致辞时称,“口述史”是个风头正健的热词,但口述史的写作者和研究者,站在历史学、人类学、文学、非遗学乃至新闻学等不同的立场之上,对口述史的理解和认识各不相同,口述史的理论充满乱象,“但我们不怕乱,乱是丰富的体现,这是一个学科创生初期必然的现象。”

      对传承人口述史,冯骥才还有独到见解。他认为,传承人口述史与文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其他领域的口述史不同,通过传承人口述史要获取的是后人必须知道的真正的遗产,因此传承人口述史的资料性是第一位的。另外,传承人口述史面临口述对象的群体性、档案学的引入、与音频视频资料的结合等诸多问题。

      冯骥才希望能从这部《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开始,集中国内口述史各领域学者的智慧,帮助解决传承人口述史的诸多问题,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年11月08日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四川民歌采风录》让你感受原生态的四川民歌风味
下一条: ·非遗展示与传播:做的就是普及传统的事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
·[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
·[朱刚]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