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民俗学的观点
  作者:理解表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4 | 点击数:5044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民俗学的观点

Museums and Cultural Heritage:The Perspective of Folkloristics

      现代民俗博物馆肇始于西方文明社会“搜奇猎异的小陈列室”,那里曾塞满了来自穷乡僻壤或者异国他乡的物件,它们美丽的、奇异的特质曾深深地吸引了“文明人”的眼球。直到20世纪早期,现代民俗博物馆才开始引入图表与图像统计的方法,观众在观看藏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依据相关文本与图表信息来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之后,现代民俗博物馆的露天设施使得民间艺术家与表演者有可能现场展示历史的或者传统的技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民俗博物馆的基本章程已经形成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收藏各种民俗物件,都在以某种有意味的形式展览民俗藏品,并且用字幕介绍或者由解说员来解说——但是重大变化仍然在继续,比如,数码技术已经彻底地改变了现代民俗博物馆搜集、收藏、展览的内容、方式与观念。博物馆与地理的、民族的、虚拟的社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目前,现代民俗博物馆渐渐地卷入到机构化的市民生活的核心中来了。它已经吸呐了节日庆典、现场表演与活态展示等内容,甚至还在尝试通过民俗生活器具之展览来达成展览本身之外的目的。

      21世纪以来,现代民俗博物馆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仍然在实验性地、连续地被建构着。许多博物馆正在反思传统意义上作为藏品的“民间艺术(Folk artifact)”的概念,转而采用“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的概念。现代民俗学认为:“遗产”本身是一个“元文化(Metacultural)”的概念;其物质的层面与非物质的层面是密不可分的;成为“文化遗产”的必要前提是某物被社会所“遗弃”;“文化遗产”的概念促使博物馆重新评估自身的实践传统。

      总之,如果说“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本身就内含着实践性——它不仅仅意味着创造出了新的内容,还意味着创造出了新的关系——那么,民俗学如何有可能促使学科自身与博物馆一道“遗弃”自身的传统,创造性地完成各自的(或者共同的)实践范式的转型?这是本次研讨会拟讨论的核心问题。


      会议时间: 2017年11月11日

      会议地点: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三层多功能厅

      主办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研究院

                           山东乡忆民俗文化有限公司


      会议日程

      开幕式:2017年11月10日 14:30

      致辞领导

      中国传媒大学校领导

      中国作协领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领导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

      会议发言嘉宾及内容

      时间:2017年11月11日 8:00-18:30

      地点: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三层多功能厅

      2017年11月11日上午

      

      2017年11月11日下午

      

      欢迎校内外对民俗博物馆研究感兴趣的同仁旁听会议。提醒各位同仁遵守会场秩序。会议室座位有限,设20个旁听席位。

      会务组:

      赵婧含:15101145523

      任燕紫:15611539766

      陈    楠:15562206611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2017-11-03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聚焦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高峰论坛举办
下一条: ·第二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将于2017年11月9~12日举办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