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华东师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勤建教授、中国社科院的毛巧晖研究员应邀来南京农业大学讲学,围绕着中国的传统民俗展开学术进行讨论。两位学者的学术讲座于11日当天下午两点开始依次在我校逸夫楼6047报告厅举行,讲座分别由我校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季中扬教授、教务处副处长胡燕副教授主持。我校师生冒雨前来聆听,座无虚席。
陈勤建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终身教授,文艺学、民俗学博士生导师,对外汉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及教授评议会主席,教育部文科基地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民俗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出专著9部,论文、文章180余篇。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文艺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主要著述有:《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中国鸟信仰》(学苑出版社,2003年)、《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年)等。
下午4点,华东师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勤建教授学术讲座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民俗蕴含的神韵与智慧”。
陈勤建教授首先从国际不同国家及不同时间对Folklore内涵表述简介,指出其中的概念差异,他认为中华民俗,是我国或一地族群或民众群体日常生活中反复进行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现实中,它展现为一种程式化的生活相,一种风行的生活样式、生活惯制,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陈教授指出学者胡适提出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双重轨迹”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中国的民族文化除了“表层文化”也就是“文献文化”这一条文化轨道,中华民族还有一条文化轨道——地质文化,也就是生活文化,即民俗,因此民俗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也很有意义、价值。陈勤建教授提出,民俗学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文化现象的表征,而因探究其内在的文化知识体系。他通过“鼠咬天开”、“摸你黑”等生动案列展现中华文化内涵独特的神韵和智慧,这种独特内涵体现在生存方式、生产技艺、生活经验、思考原型、民间俗信五个方面。陈勤建从生活中对“汤圆为什么是圆”的思考,探究了出“先民对鸟类的依赖、崇敬和神化”使得我们的生活也发生鸟化:穿鸟衣、住鸟居、说鸟语、佩鸟饰、制鸟器、树鸟人,并与日崇拜发生粘连,衍生出种种鸟(日)神话崇信的习俗活动。对鸟的崇拜是我们对“圆”这一形状民族喜爱的根本原因。接着陈教授由以方向“南”作为研究对象,延伸到风水的内在文化,农民建屋对风水的重视并非是愚昧的迷信活动,反而是对最淳朴、自然的智慧精华的遵循。最后提出,中华民族民众日常生活——民俗的展示,需关注的是蕴藏在这些生活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中体现出国人固有的情感和思想。陈教授给我们的启发不仅仅是学识上面的增长,并且带来了一种研究民俗的方法——细心观察生活现象,追求其内在的文化知识系统。
下午2点,中国社科院的毛巧晖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主题为“1958年新民歌运动及其当下意义”的学术讲座。讲座正式开始开始前,季中扬教授对毛巧晖研究员的到来表示欢迎。
毛巧晖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2007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出站,获得中国第39批博士后基金奖,曾于2004年到日本神奈川大学做访问研究员,从事非文字资料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项。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民俗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主要著述有:《涵化与归化——论延安时期解放区的“民间文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民族国家与文化遗产的共构—1949-1966年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等四十余篇。
首先,毛巧晖研究员向大家讲述了1958年中国的工业、农业、日常生活和文学的情况,紧接着,她介绍了“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产生、学术研究史以及它的越界,也就是民歌表达方式与表达功能的越界。她采取“数字中国”的方式进行研究,从民歌搜集的数字展示、民歌创作活动形式、“民研会”的组织与活动、民间文学作品集与研究著作四个方面对1958年中国民歌的情况做了归纳与分析。通过对1958年中国民歌数字情况的分析,从民间思潮的兴起与变迁、民间艺人与作家、民歌与新诗、民歌与画作四个方面论述了民歌的身份转化和政治认同。最后,得出民歌的表达功能与表达场域的变化对民间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评价这场新民歌运动时,需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文章来源:“当代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号 2017-10-13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