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回应社会与时代需要 构筑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体系
  作者:本报记者 刘修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12 | 点击数:3210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开题

      中国传统器物紫砂壶因其收藏价值备受当代人追捧,传统紫砂制作工艺也通过各种形式走近人们的生活。图为2014年在上海举办的紫砂手工体验活动上,观众动手尝试制作紫砂壶。(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前,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开题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开题会上,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杭间就课题的总体设想、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和预期目标做了扼要的介绍。“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是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经过严格的评审和公示,由杭间率领的中国美术学院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联合团队以丰富的前期成果和合理可行的研究计划获得立项。项目批准号为17ZD05,研究周期为2017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本课题针对悠久而优秀的中国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的生产条件、生活方式与传统全然不同的背景下,如何保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通过实践发现新的价值,从而实现传统工艺延续文化根脉的现代转型展开研究。在当代境遇中寻求发展中国传统工艺价值的任务于当前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杭间表示,21世纪以来,新的社会环境和发展任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提出了在价值方面进行再探讨的新要求。在“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的总体研究目标指向下,本课题的主要思路即以研究中国的工艺为核心对象,就其传统到当代的发展嬗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价值问题进行探索。从融合传统工艺在实践与思想两大方面的价值问题展开探索,将形而上的观念与形而下的手艺相互贯通,分别从中国传统工艺及其价值演变的历史脉络、当前发展及其现代性的美学价值特色、活化实践,发掘与建构当代工匠精神、升华传统工艺材料与技术发展五大部分,共同构筑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体系。

      在上述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分为5个子课题,彼此分向展开,协同攻关。

      子课题一“中国传统工艺的文脉和特质研究”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系主任、教授郑巨欣负责。“这部分内容从历史文献及实物等各种工艺相关资料入手,搜集并重新整理相关内容;从当今方法论研究多元取向的发展趋势出发,打通不同传统工艺技术知识门类和领域之间的隔阂;从工艺特质层面对不同工艺类型的共同特色进行有效把握;从动态的角度认识传统工艺文化特质的嬗变问题;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发展与工艺文化特征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握。”郑巨欣表示,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工艺文脉发展至今的特质变化进行新的认识和阐释。

      子课题二“中国传统工艺的现代性与美学价值研究”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唐家路负责。该部分内容以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现状为重点考察对象,通过文献整理、田野调查研究,在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传统工艺的当代技艺、形态、类别等层面进行历史梳理,从内涵、观念、价值、趋势等多个维度剖析其现代性特质,从其美学价值结合传统工艺与当代产品设计的含义、形态、结构、形式、技艺、材质及其功能、价值、风格、秉性等各个方面所体现的现代文化品格加以分析。

      子课题三“中国传统工艺的再造与活化研究”由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周武负责。“课题对当代工艺美术创作设计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与整体分析,总结以艺术、设计与工艺、材料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周武表示,从材料、工艺的实验中逐步建构设计思想,摒除以往创作设计上陈陈相因的现象,强调创造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材料工艺的梳理、实践与应用多层面研究互动,以传统工艺活化的具体案例体现工艺创作设计的方法精粹,从而形成研究的综合架构。

      子课题四“中国工匠精神与产业体制研究”由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主任、教授王其全负责。该部分的研究重点是回溯工匠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并总结工艺美术产业体制得失经验,为传统工艺提供振兴策略。“从工匠精神的实践和发展历史渊源中梳理其精神实质,考察包括体制机制在内的产业生态对传统工艺发展的影响并从中总结经验,明确其当代价值判断。对照其他具有优秀工匠文化传统的相关研究成果与研究经验,确立研究方向,探寻工匠精神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历史性、思想性传承的可行路径。”王其全说。

      子课题五“传统工艺材料与技术研发平台搭建研究”由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执行馆长吴光荣负责。该部分主要对传统工艺的材料进行分解、分类研究,探讨构建传统材料与现代技术衔接平台的可行性。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从传统工艺调研入手,通过对传统工艺中的不同类型材料以及技术进行研究、分解、储存、整理,最后将工艺材料、技术、数据、标本融为一体,形成可以支持传统工艺材料与技术传承的、具有开放性的服务设计资源。

      “基于上述5个维度和视角,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内涵进行阐释,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通道上探索传统工艺价值在当代转化的路径。同时,思考并解决传统工艺创作在当代社会中的推陈出新与文化综合阐释之间的关系。最终,在普遍意义上形成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的共识,实现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理论和体系建构。”杭间对记者表示。

      在听取项目组汇报后,与会专家们针对项目整体规划和各子课题的汇报内容,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具体的建议。专家组组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指出,中国传统工艺当代发展的相关体制和机制建设应该成为本课题的核心内容,课题需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立足“传统工艺振兴”,实现传统工艺当代价值的转换,并系统梳理传统工艺核心价值体系,为国家相关决策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建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尚刚从域外研究经验、美学问题、文献使用和创作等角度,对课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希望本课题能够集合众人智慧,为政策制定和当代手工艺制作提供好的示例。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邱春林通过对上世纪50年代手工业合作化改造的得失分析,建议本课题能够重点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当下传统手工艺发展中需要国家干预的事项及其原因,让历史告诉未来。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李立新指出,百年来衰落的中国传统工艺价值亟待重新梳理,需要运用当代工艺实践进行验证进而去粗取精,并在汲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传统工艺的特质。同济大学教授邹其昌认为,本课题的理论研究不仅要与国家政策同步,还需要有前瞻性和未来性,聚焦人与物、技与艺的关系以及器物、思想等层面的问题,将之纳入文化体系思考,并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对手工艺进行改造和提升。

      杭间对记者表示,此次开题会专家组有较强的针对性。尚刚、邱春林都是对本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而潘鲁生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首席专家,李立新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研究”首席专家,邹其昌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首席专家,上述课题与此次立项的课题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前期的研究开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建立重大课题研究团队之间的联系,共同为传统工艺文化的当代振兴贡献心力,是各项目组专家的共同愿望。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10-10 第6版:科技·教育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二十四节气品牌宣言——中国优秀传统生活方式振兴计划
下一条: ·青海召开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座谈会
   相关链接
·[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
·[丁津津]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风热潮下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思考·[马知遥 王明月]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视域拓展
·[孙发成]传统工艺活态保护中的“身体”价值与“活态”空间·[胡玉福]传统工艺的技术变革与“新式风格”
·[张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项目的传承与创新·[王文超]传统工艺的文化复兴与“非遗”实践
·[谢芳]地方文化传统的再建构·“市场与能力:传统工艺当代传承关键问题”学术论坛举行
·“市场与能力:传统工艺当代传承关键问题”论坛会议手册·“市场与能力:传统工艺当代传承关键问题”论坛邀请函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报名公告·文化和旅游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通知
·[张建世]民族传统工艺遗产的活态流变·大国工匠·遇见非遗——传统工艺美术景泰蓝
·文化的力量——传统工艺工作站综述·[李公明]近代手工艺人研究中的政治与历史视角
·访非遗传承人·雕漆马宁·项兆伦:传承发展传统工艺要“用”字引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