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北京国际设计周、故宫博物院、中粮集团、同仁堂集团、时尚集团、中华世纪坛,于2017北京国际设计周隆重举办之际,与全球设计师、设计机构、设计产业的推动者、设计教育界人士齐聚北京,共同为“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征集”活动的优胜者颁奖;并探讨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传承、创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相结合的优质产品,塑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经典品牌,振兴中国优秀传统生活方式,使中国合应自然的古老智慧造福于世界人民,我们达成以下共识:
我们获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正式通过决议,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的这一项历史悠久的生活智慧将被世界人民所认知和共享,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我们理解:
这项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的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虽然,都市生活正在使我们对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逐渐淡漠,但“二十四节气”所彰显的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仍应被重视、继承和秉持。
我们相信:
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二十四节气”这一项世界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们的先祖曾在山川河流间筚路蓝缕地采摘耕种,在五千年寒来暑往中感悟天地,在每一天清晨拥抱日出,在无数个夜晚仰望星空,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对于宇宙的独特认知,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不论我们生活在世界的哪个区域,不论时空如何转换,都不能改变我们的文化基因。
我们珍视:
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世界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审视发展模式、调节发展速度、倡导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由之路的今天,可以是我们回归的心灵家园,更可以成为我们创新的永续动力和不竭源泉。同时,更加主动地将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实践经验和模式样本,是对于先贤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最好的敬意表达方式,也是当代中国人应该为人类的发展贡献的智慧。
我们遵循:
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相关原则和规划方向,致力于:提炼精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和品牌塑造;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进行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形成适合现代生活的系统化产品;积极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和“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在视觉呈现、产品设计、融入生活等方面开展实践;积极参与“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通过现代产品设计、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等方式助力老字号做精做强;深入挖掘城市、乡村历史文化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城市有机更新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要素;以设计助力文化旅游,在全域旅游规划、文旅小镇设计、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提供设计智慧;开发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休闲生活服务产品,使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具体而微地被现代生活享有。
我们倡议:
以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背景,以“二十四节气”所涵盖的衣、食、住、行、用等中国优秀传统生活方式为蓝本,以这项属于全体中国人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为契机,以北京国际设计周为资源聚合宣传推广平台,发起“中国优秀传统生活方式振兴计划”。我们将秉持“合应自然”的理念,遵循“设计为民生”的宗旨,充分利用设计创新工具,推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产品;建立品类丰富的中国文化产品体系,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费者提供多元的选择;创造和执行严格的产品标准,在遵守相关产品所属行业国家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形成专有的设计和文化标准;塑造以“二十四节气”为基本元素和品牌形象的中国原创设计品牌,形成市场号召力和品牌美誉度,成为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中国人生活和走向世界的传播载体。
我们欢迎:
所有热爱、尊重、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志于振兴中国优秀传统生活方式的机构、团体、个人加入我们的行动计划,在学术研究、理念传播、创新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开展合作。正如北京国际设计周一向秉持的开放、共享理念,中国优秀传统生活方式振兴计划也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二十四节气”更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品牌,我们愿与所有乐于遵守品牌规则、标准的设计师、生产单位、营销企业以开源开发的模式分享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渠道,共同用传统智慧给我们带来的灵感去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在造福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我们生息于中国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日月山川的空间维度和五千年文明的时间维度定义了现在的我们。如何在这个美好的空间里优雅地生活并把它完整地交给下一代?如何承接、保存历史的信息并书写好属于我们的这一段时光?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面临的课题。与其说“人人有责”,不如说“责任在我”,愿与所有致力于振兴中国优秀传统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勉。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10-10 第5版:专题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