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第二届“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高淳举行
  作者:张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4 | 点击数:4956
 

 

第二届《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现场

      9月23日,第二届“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南京高淳)举行。会议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江苏省民间文艺研究院承办。

      自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挖掘农耕文化遗产,一直是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陈炜致辞

      “各位专家云集于此,是基地最具有学术色彩、最具有学术财富,也最具有精神内核的最亮风景。”开幕式上,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陈炜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类似今天的学术活动为基地的传统文化建设指明了高远而明晰的航向。”

      在随后的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东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非遗保护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二十四节气内涵与功能”、“农耕文化遗产历史与现状”、“二十四节气传承与传播”、“农耕文化遗产与文艺、媒体”等议题,通过主题发言、分组讨论等方式,真诚交流、深入讨论,为新时代条件下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提供智力支持。

厦门大学教授(一级岗)、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彭兆荣发言

      此次到会专家中,不乏民俗学、民族学等领域的大拿。其中,厦门大学教授(一级岗)、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缔约国政府间特别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代表彭兆荣就是一位在人类学、民俗学领域声名卓著的专家。

      “由‘田’所构造的景观不啻为乡土景观之核心。”他在《论农耕文化遗产之田地景观》的主题发言中说,“田地阡陌将人居邻里相嵌在一块特定的地方,每一个聚落都有自己的水井,成为家园的符号认同。人们就这样和土地捆绑在一起,这便是真正传统乡土社会的实景。如果离开了‘乡土性’,任何乡土景观、城邑景观、政治景观等,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在民俗学、神话学领域建树颇丰。在《江苏汉画像石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主题发言中,他从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汉画飞牛图的比较研究中切入,从民俗学角度深入讨论了牛郎织女的江苏叙事。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晓峰发言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晓峰在历史学、民俗学领域有很大影响。会上,他以《二十四节气与古代山川祭祀--以五岳祭祀为核心》为主题,做了精彩发言。“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时空一体化是有关中国古代时间文化最重要的知识点”,他从二十四节气与五岳祭祀的诸多史料中入手,分析了节气结构与古人行为的内在节奏。

东京大学教授菅丰发言

      紧接着,著名民俗学者、东京大学教授菅丰在《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民俗学——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的申请活动为例》的发言中,以其参与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几个申请活动为例,分享了他在其中所做的工作,表达了他对“遗产”时代中民俗学者职责的思考,提出:“民俗学者应成为植根于地方的自下而上(Bottom-up)的适应性管理的主体。”

关西学院大学教授岛村恭则发言

      关西学院大学教授岛村恭则同样在日本民俗学界颇有影响,他在题为《ICH以前·以后·以外--以“彩车巡游”节庆活动为例》的发言中,讨论了以日本“岸和田乐车祭”为代表的充满生命力、极具人气的祭典活动,不被日本“国家指定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的衍生问题。

      研讨会上,群贤毕至,精彩观点时有迸发。而“正因为有这样的基地、这么多专家、这么多民间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使我们相当一批艺术家开始注重以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作为素材展开文艺创作,在近段时间内层出不穷。”陈炜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个民族五千年的生存智慧,同样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创作——根更深,源更长,流也更远。”

      据悉,自去年首届“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宁举办,南京市文联即从多维度开展了对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农耕文化遗产的挖掘工作。不仅在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挂牌成立了“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传承与体验基地,与南京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合作设立六合农民画研究基地和特藏馆,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二十四节气文化活态传承与践行工作室”,共同举办多场研讨、座谈和田野调查活动;还将研究成果引入文艺创作中,牵头创作、制作的民族舞蹈诗《节气江南》和电视纪录片《二十四节气》《非遗在中国》,在地方与高校合力开展文化建设方面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杨旺生分别致辞。南京市文联副巡视员张跃定、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谷正宏出席会议。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民俗研究所所长季中扬主持开幕式。

本文原载:“南京文艺生活”微信公众号 2017-09-24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挑战与机遇:新时期中原神话研究”学术研讨会发言实录
下一条: ·聚焦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高峰论坛举办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