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王锦强]民间文学的功能演绎和角色担当
  作者:王锦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3 | 点击数:4113
 

  民间文学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并以代际承袭、口耳相传等形式流传下来的民众生活文化。民间口传文学为人类文明与进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并为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奉献了卓越的智慧和经验。民间文学所蕴含的风俗习惯、审美趣味、伦理观念、信仰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成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源泉之一,它在新的文化田野上春风化雨、一咏三叹。

一、民间文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合唱者

  民间口头文学的世代承续鲜活地维护了日常生活文化的再生产,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反映了劳动群体生活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知识、思想以及美好的精神世界。它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光泽县是千年古县,有“福建屋脊”之称的武夷山脉北段和杉岭山脉都在此延伸。“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空间,培植了丰厚的民间文化良田沃野。千百年来,村村有故事,人人会“讲古”。“乌君山传说”是福建保留至今的最早神话之一。“罗天秀才故事”为闽浙赣流传范围最广的故事。这里的城乡民众,至今保留了3000个以上存量的民间故事,民间传承讲古人有近百人。民间文化口耳相传的“讲古”,也就是讲故事的风俗,延续至今,并且一直作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习俗,独树一帜。

  光泽县城乡街巷,村口路边,田间地头,桥边树下,农家院落,到处都有故事,到处都有“讲古”人。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等应有尽有。每条故事都充满着天人合一的想象与发挥,一座山、一条河、一棵树、一块石、一座桥和一个人、一件事等都能演绎成有趣的故事,化作动人的传说。很多故事都是当地历史的遗韵,并赋予相应的情趣和哲理,给人以启迪和警醒。讲故事是当地人日常生产生活必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

  近年来,光泽县通过挖故事、写故事、说故事、演故事、播故事等手段,在各乡镇设立故事点、故事角,确定了故事村和“讲古”人,对城乡“讲古”传承人进行登记,对“讲古”人进行记录和录音。各乡镇、社区组织各种类型的故事比赛,撰写身边新故事,用故事传播价值观,也维系了民间社会关系的动态平衡。

  江苏太湖流域是流传吴语方言民歌民谣的中心区域。吴歌这一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一直保留着江南农民未经雕琢的自然形态和区别于职业艺人的母语本色文化传统和民俗形式,生动地记录了江南民众的生活史和文化史。张家港民间至今仍活跃着多种山歌形式。张家港市文艺工作者还组织搜集了近千卷宝卷说唱文本,含有160多种文本,其中有51种为宝卷总目录类书中所未见。这些宝卷,大多数是用吴方言、河阳山地区方言记录、讲唱,内容情节贴近本地历史和世俗风物,系本土原创作品。其中有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明清戏曲人物故事等内容。这是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史、地方戏曲史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河阳宝卷劝人积德行善、孝敬父母,因而社会教化意味浓厚,其讲唱的娱乐氛围,也美化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沙上宝卷的基调是劝善戒恶,倡导讲人伦、重孝行、美风俗、求和谐,并透着沙上人的精气神“聪慧、勤奋、精明、淳朴、善良、执着”,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十分合拍。沙上宝卷的当代传唱者有30来人,且以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居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李玉珍、杨美兰、秦兰芳、黄兰萍、朱明玉等。河阳山歌馆、沙上文化展示馆等场馆的设立使得村村演、周周演的民间文化活动中有了山歌擂台要素的加入,民间游艺的味道浓郁起来,弥漫开来。

  湖南省民间文学极好地诠释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注重实际的内在禀赋与人文理念。土家族梯玛歌、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瑶族盘王歌,哭嫁歌、婚俗歌、礼仪歌等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在保护、保存的基础上,得到合理利用,并在多种场合春风化雨,润泽良田。

二、民间文学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者

  民间文学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前几年搜集、采录、翻译、出版的贵州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是西部方言区所传唱的苗族先民迁徙与创世的历史,其族群首领、史诗主人公亚鲁王是他们世代颂扬的英雄。其中,浓缩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文化密码。苗族人民在迁徙、祭祀和战争的洗礼中创造并发展了包括巫傩文化、节日文化、染织刺绣服饰文化、苗歌苗舞、绝技艺术,并与其迁徙地域文化广泛交流,使得其民族文化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构成一个体系庞大、活态多元的文化空间。因此,《亚鲁王》所讲述的不仅是英雄的迁徙史、战争史、苦难史,更多的是书写苗族人民的精神史、文化史、奋斗史,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民间信仰、民族审美与价值观念。从神灵崇拜到英雄崇拜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张扬以及族群集体无意识的沉积与内化。《亚鲁王》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奋进、不畏艰险、敢于胜利,“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大无畏气概和民族精神。

  云南各民族的民间文学构成了他们进一步创作和阐发的源泉活水,并在题材、符号、风格、样式等方面赋予醒目的表导。许多民族的原始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的符号、形象,大都来自神话、史诗或传说、民间故事。傩舞“老虎笙”取材于彝族虎图腾神话,傣族南传佛教寺院的壁画、傣族剪纸和各种神像造型源于佛经故事或民间故事的灵感和启发。云南各民族民间传统歌舞活跃于山乡田野,竹楼村寨,像彝族“海菜腔”、壮族坡牙歌书、布朗族弹唱,彝族、阿昌族、佤族等民族的创世史诗等都是民族文学代表性样式或经典作品。

三、民间文学是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助力者

  新疆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历时20余载的呕心沥血,从最初深入全疆各地收集整理原始资料到形成近400部的县卷本资料,以及近些年出版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格斯尔》,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等系列成果,既展示了新疆民族民间文化的创作成果,同时也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在宣传各民族团结、歌颂美好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既扩大了新疆民间文艺的国际影响,又有力地捍卫了民族尊严,有效地维护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安全。

  2012年以来,陆续有《草原咏叹调》(新疆第三届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选集汉、哈、英三种文字版)、《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精选》(哈文版)、《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精选》、《维吾尔民间达斯坦论文集》(维文卷、汉文卷)、《新疆大实话》、《西域故事》、《民间新疆故事》、《新疆“花儿”》等系列作品及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展现了新疆民间文艺的实力和突出业绩,为繁荣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黑龙江省组织编写出版的《中国伊玛堪》等系列丛书,发掘了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了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深刻内涵。辽宁省完成的《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等地域文化书籍的出版,对梳理和完善满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蒙古编纂出版《内蒙古民间故事全书•旗县卷》(蒙汉)45卷本2000余万字,还较为详细地整理了内蒙古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2013年开始编辑出版了《蒙古族民间文化》工程项目成果图书,包含蒙古族民间文学大系、蒙古族礼仪颂词文化大系以及蒙古族曲艺文化等39卷。此项工作是梳理蒙古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由于蒙汉文翻译滞后(严重缺少翻译经费)导致相关的研究和推介工作没能及时跟上。出于同样的原因,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翻译出版一直成为老大难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17-09-19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古村落保护需要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
下一条: ·[胡一峰]“非遗”推介何必打“高官牌”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