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从江县小黄村全村男女老少共同表演侗族大歌
“文旅结合”是近年来各地在文化和旅游两大领域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趋势。早在2009年9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就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重视和推动两大领域的融合发展。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旅结合”的热潮下也成为了许多地区文化对接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不少地区将当地的非遗项目特别是表演类的项目引入景区,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包装、推介。
毋庸置疑,非遗与旅游的“牵手”给双方插上了翅膀,非遗演出赋予了景区更深沉的文化内涵、更丰富的游览内容、更充实的心灵体验。而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大量游客也通过这一演出窗口认识、了解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对非遗产生了更多兴趣,非遗保护理念也因此更为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也留意到,一些景区的非遗演出在宣传和推介非遗项目时存在偏差,在非遗节目的呈现方式上也需要改进。
比如,笔者曾见过这样的表演。舞台上,干冰机喷射出一团团白烟,舞台灯光亮起,主持人介绍即将上演的是一个表现侗家人日常劳作情景的节目,然而实际呈现的却是一群侗族小伙子在气势磅礴、跌宕起伏的伴奏音乐下边唱边舞。整场演出下来,观众大概无法领悟侗家人在梯田上辛勤劳作的状态,反倒是有一种到了黄土高原的错觉。同场演出中还有一个节目,是一群侗族姑娘演唱侗族大歌,然而,为了展现侗族人制作侗布的情景,表演唱竟然搭配上了犹如潺潺流水声的音乐伴奏……稍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自然和声是侗族大歌最为典型的特征,而节目中的音乐伴奏不仅画蛇添足,而且干扰了观众欣赏大歌表演。
同是表现类似的非遗主题,在离这个侗寨景区不远的另一个侗寨,笔者欣赏到了一场更显质朴却让人印象深刻的演出。没有华丽的舞台和灯光、音响等,只是在鼓楼前的广场上表演,几位侗族青年用简单、纯粹的歌舞展现了侗族年轻人在劳动时的干劲儿十足;由全寨男女老少共同合唱的侗族大歌,更是以清泉般的歌声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笔者留意到,在他们表演期间,间或有些小孩子甚至是小狗跑来跑去,但是这些不仅不会打断、影响演出,反而更显示了侗家人包容自在的生活态度。
平心而论,人们在旅游时最希望了解的不仅是当地的自然风光,还有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因此,非遗演出过多的演绎、过度的包装,不仅不能让观众“买账”,也使得真实、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本色。忽略了非遗项目的典型特征,对非遗项目缺乏了解而草率地将非遗节目呈现给观众,很可能会让国内外的观众对我国的非遗项目产生误解,甚至质疑其文化价值,这样不利于非遗项目的弘扬和传播。
因此,旅游景区的非遗演出应该适时进行反思、改进,同时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向专家咨询、学习,如此才能让“非遗+旅游”真正相得益彰,以非遗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的“文旅结合”才能更显实效。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09-21 第8版:文化遗产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