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走近赫哲族文化
——“重拾黑水魂——黑龙江丝绸之路”民俗考察活动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程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0 | 点击数:2454
 

考察团参观鱼皮制作技艺

      《西尔达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等伊玛堪说唱作品语言古朴平实,唱腔高亢嘹亮,具有鲜明的赫哲族特色;《狩猎歌》《悲歌》《渔歌》等赫哲族民歌洋溢着赫哲族人豪放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讴歌。日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重拾黑水魂——黑龙江丝绸之路”民俗考察活动走进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同江市街津口村、八岔村,沿着明朝亦失哈将军走过的水路对赫哲族文化进行考察,梳理“鹰路”文化历史脉络,对拓展文化展呈空间也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资料部主任王锦强介绍,在我国交通史上,有一条商运贸易线路——五国“鹰路”,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在明代达到了巅峰期的“海西东水路城站”,其东端直入北海,西至东北腹地,全程约5000公里。今天,“鹰路”又是中俄两国往来的重要通道,此次考察团对其开展深入的文化探源,探寻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俄两国地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考察团一行来到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赫哲村进行调研,该村位于“海西东水路城站”第十九站——阿凌站,即今松花江敖其湾。大家参观了赫哲族文博馆、敖其村赫哲族产业园,并欣赏了由伊玛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明新老人及其学员表演的伊玛堪说唱,被老人的说唱艺术及热情活力所感染。吴明新老人今年已经80岁了,除了参与演出、文化研讨会和教材修编,他还坚持为小学生们讲授赫哲族文化。他说:“传统文化需要薪火相传,10年里,已有200多人跟我学习过伊玛堪,其中有1/10的学员是汉族。这些培训课程不收取学费,受到政府的支持。”一直致力于伊玛堪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慧英感慨:“对传统文化的抢救,要重视人的抢救,即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的抢救。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因此,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和支持这些代表性传承人将其所掌握的技艺进行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为抢救、挖掘、整理赫哲族传统文化,赫哲族文博馆成立了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和鱼皮技艺传习所,分别聘请吴明新、赫哲族服饰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尤忠美以及鱼皮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谢永亮现场授课。赫哲族产业园也以赫哲文化、民俗文化、影视文化为基本要素,已经发展成为全新的文化产业聚集地、自然生态观光地及特色文化体验的影视拍摄基地。

      随后,大家兴致勃勃地来到同江市考察。同江市旧名“拉哈苏苏”,附近有“海西东水陆城站”第二十六站——考郎兀城。在这里,大家走进鱼皮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升的工作室,只见不大的地方挂满了赫哲族剪纸、鱼皮画、鱼皮服饰,让人们好似穿越时光隧道,进入赫哲族的原始部落,感受狩猎捕鱼后的喜悦、搏击风浪的勇敢……刘升半路出家学习鱼皮画,几十年来潜心研究赫哲族传统鱼皮制作技艺,并利用传统民族图腾作画,默默地传承、守护着赫哲族文化。她说,赫哲族的民俗文化艺术亟待传承保护,她希望把赫哲族群众发动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传承力量,将赫哲族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研究员张敏杰积累了多年有关赫哲族鱼皮文化的调研成果。她称,利用古老的赫哲族文化和大量的鱼皮资源,开发鱼皮手工艺品和赫哲族旅游文化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不仅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而且增加了赫哲族居民的经济收入。

      此外,考察团一行还来到同江市街津口村赫哲族乡和同江市八岔村赫哲族乡考察,其附近分别有“海西东水陆城站”第二十七站——可木站和第二十九站——乞列迷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曹保明表示,进一步弘扬传承赫哲族文化艺术还需要我们加快挖掘、整理、保护工作的步伐,加强对赫哲族语言、民俗、礼仪、歌舞等知识的普及与提高。通过打造赫哲族文化名人、文化品牌、文化名作,进一步推动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09-20 第8版: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上海朱泾花灯的活态传承
下一条: ·吉林省满族刺绣和满族服饰制作技艺培训开班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5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
·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民俗研究》:2024年第4期目录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民俗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