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初是《葫芦兄弟》的造型设计之一
《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哪吒闹海》《大闹天宫》……可以说,仅仅提起这些动画片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几代人的童年回忆。这些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出品的经典动画作品没有“大长腿”,不需要王子公主,更不是几百集你追我赶毫无情节的故事,它们凝结着中国的艺术、历史、神话传说,用动画的形式巧妙、细致、含蓄地诉说着本民族的文化精华。
在这次对话活动中,75岁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美术设计、动作设计师吴云初很认真地全程参与,他说,这样的活动很好地激发了民间艺术和动漫领域的融合,既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又可以让当今的动画更接地气,更快回归国际动画舞台的最高点。
上海美影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厂,也是拥有最长历史的动画制片厂之一。自1957年建厂以来,其所生产的动画片占全国美术片产量的80%以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美术片的风格。
据吴云初回忆,1956年中国动画片的创始人之一万古蟾加入了上影美术片组(上海美影厂建厂前的名称),他提出搞剪纸动画(将剪纸、皮影、年画、木偶等元素运用到设计创作的美术片)的设想,于是带领一群年轻人去湖南皮影木偶剧团调研参观、参加陕西木偶皮影戏观摩大会等,开启了动画人向民间学习的先河。1958年,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拍摄完成,并且受到了观众极大的好评。此后的作品如《小蝌蚪找妈妈》(1960)、《哪吒闹海》(1979)、《猴子捞月》(1981)、《鹬蚌相争》(1983)、《天书奇谭》(1983)、《葫芦兄弟》(1986)、《宝莲灯》(1999)……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吴云初说,据不完全统计,从开创剪纸动画到20世纪初,美影厂共拍出剪纸动画片近100部,约占美影厂总产量的1/5,其中20部影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等国内奖项,13部电影获西柏林、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际动画电影节奖项,获奖总数约占美影厂获奖总数的1/4。
时至今日,我国的动漫界仍旧视上海美影厂生产的剪纸动画片为经典。那么,在那个创造力迸发的年代,上海美影厂创作的诀窍在哪里?
吴云初说:“首先要感谢传统民间文化对动画创作者的滋养,正是因为我们向民间艺人学习,才使得我们的作品保持着一种很淳朴的风格。源于民间的剪纸、皮影、年画、木偶,画面色彩丰富又富有层次感,人物的外形轮廓分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因素使得剪纸动画一出现,就成为老百姓很熟悉、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
借鉴并不代表死板地照搬,吴云初认为,剪纸动画的成功还在于他们将彩绘、水墨、镂刻、拉毛等多种美术形式融入作品,丰富了剪纸动画的表现力。此外,他们还注重引入厂外著名的美术家参与剪纸动画的美术设计,提高了剪纸片的美术水准。
在动画制作技术不断革新的大背景下,吴云初始终认为,剪纸动画不会就此告别历史舞台。“只要动画创作者能够虚心向民间学习,将我们的民族特色转化为动画设计的风格特点,运用相比我们那个年代更高水平的现代制作技术,一定会在拍摄手段、动作表现上比之前的作品提高更多。”吴云初说。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09-15 第4版:专题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