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吴云初:让动画与非遗相得益彰
  作者: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5 | 点击数:2174
 

吴云初是《葫芦兄弟》的造型设计之一

      《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哪吒闹海》《大闹天宫》……可以说,仅仅提起这些动画片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几代人的童年回忆。这些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出品的经典动画作品没有“大长腿”,不需要王子公主,更不是几百集你追我赶毫无情节的故事,它们凝结着中国的艺术、历史、神话传说,用动画的形式巧妙、细致、含蓄地诉说着本民族的文化精华。

      在这次对话活动中,75岁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美术设计、动作设计师吴云初很认真地全程参与,他说,这样的活动很好地激发了民间艺术和动漫领域的融合,既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又可以让当今的动画更接地气,更快回归国际动画舞台的最高点。

      上海美影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厂,也是拥有最长历史的动画制片厂之一。自1957年建厂以来,其所生产的动画片占全国美术片产量的80%以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美术片的风格。

      据吴云初回忆,1956年中国动画片的创始人之一万古蟾加入了上影美术片组(上海美影厂建厂前的名称),他提出搞剪纸动画(将剪纸、皮影、年画、木偶等元素运用到设计创作的美术片)的设想,于是带领一群年轻人去湖南皮影木偶剧团调研参观、参加陕西木偶皮影戏观摩大会等,开启了动画人向民间学习的先河。1958年,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拍摄完成,并且受到了观众极大的好评。此后的作品如《小蝌蚪找妈妈》(1960)、《哪吒闹海》(1979)、《猴子捞月》(1981)、《鹬蚌相争》(1983)、《天书奇谭》(1983)、《葫芦兄弟》(1986)、《宝莲灯》(1999)……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吴云初说,据不完全统计,从开创剪纸动画到20世纪初,美影厂共拍出剪纸动画片近100部,约占美影厂总产量的1/5,其中20部影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等国内奖项,13部电影获西柏林、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际动画电影节奖项,获奖总数约占美影厂获奖总数的1/4。

      时至今日,我国的动漫界仍旧视上海美影厂生产的剪纸动画片为经典。那么,在那个创造力迸发的年代,上海美影厂创作的诀窍在哪里?

      吴云初说:“首先要感谢传统民间文化对动画创作者的滋养,正是因为我们向民间艺人学习,才使得我们的作品保持着一种很淳朴的风格。源于民间的剪纸、皮影、年画、木偶,画面色彩丰富又富有层次感,人物的外形轮廓分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因素使得剪纸动画一出现,就成为老百姓很熟悉、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

      借鉴并不代表死板地照搬,吴云初认为,剪纸动画的成功还在于他们将彩绘、水墨、镂刻、拉毛等多种美术形式融入作品,丰富了剪纸动画的表现力。此外,他们还注重引入厂外著名的美术家参与剪纸动画的美术设计,提高了剪纸片的美术水准。

      在动画制作技术不断革新的大背景下,吴云初始终认为,剪纸动画不会就此告别历史舞台。“只要动画创作者能够虚心向民间学习,将我们的民族特色转化为动画设计的风格特点,运用相比我们那个年代更高水平的现代制作技术,一定会在拍摄手段、动作表现上比之前的作品提高更多。”吴云初说。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09-15 第4版:专题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山东非遗精品展在淄博举办
下一条: ·雪梅并作十分春——剪纸、皮影、年画传承人对话动漫界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