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非遗+网络直播:让非遗“活”在大众身边
  作者:本报记者 丁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3 | 点击数:262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立中展示木版水印刻版环节 彭扬 摄

中国青瓷大师、“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陈坛根在直播现场展示龙泉青瓷跳刀工艺 彭扬 摄

      “从事雕版印刷技艺30多年,接受过很多媒体采访,但是上网络直播还是第一次,既然年轻人喜爱网络直播,以后是不是可以通过直播招徒弟? ”谈及直播对非遗传承的探索,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芮名扬如是说。网络直播让古老的非遗“活”起来、年轻起来,以互动的方式进入现代生活。9月1日,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大力支持,光明网等单位主办的“非遗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与会非遗传承人、文化界知名专家围绕如何有效运用融媒体传播手段,尤其是网络直播等新型传播渠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传播,推动传统文化的“活态”发展,打开非遗传播新思路进行了交流。

      据介绍,今年5月31日开始,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光明网、斗鱼直播团队赴湖北、安徽、浙江等14个省、市、自治区,深入非遗文化发源地,走访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推出移动直播30多场,向广大网友展示了包括南京云锦、龙泉青瓷、古琴艺术在内的多项世界级非遗项目,直播总覆盖观看人数近3000万。同时,以移动直播为切入口, 《光明日报》 、光明网进行了以“致·非遗敬·匠心”为主题的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有效传播覆盖用户量达1 . 73亿人次。在对中国陶瓷工艺大师陈坛根的直播中,光明网直播团队幸运地赶上了瓷器开窑。当炉窑的门缓缓打开那一刻,叮叮咚咚清脆的瓷片开裂声透过直播间传递给数万网友时,宛如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化之音,与现代人隔空对话。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表示,“致·非遗敬·匠心”直播活动作为《光明日报》 、光明网贯彻落实两办《意见》的一个重要项目,借助新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赋能,以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近网民,吸引网民,感染网民,让冷门的文化“火”起来。未来,要进一步创新传播手段,除直播外,还可以充分利用VR、 AR等新媒体技术,同时要与非遗界的专家们合作,让传播更具系统性、逻辑性、针对性。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看来,非遗是一个宏大的体系,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372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名录的项目有39项。2017年被行业称为非遗直播元年,“直播+非遗”成为最新的发展趋势。非遗的教育和普及与传承人的态度和作为密不可分,希望更多传承人可以参与到直播等方式的传播中来,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非遗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播和传承,未来还可以有哪些新形式切入?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精神文明的创作活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要和当下生活紧密相连,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重新让它有更宽广的发展生存空间。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立中补充道,传统文化只有从小播种在孩子们心中,优秀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作为传承人应该义不容辞的把这门技术与艺术带到更多学校,让它进入社会,成为每一个人的骄傲。“我们用讲学的方式,把中国版画印刷术带到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传播到德国的纽伦堡,向世界讲述中国木版水印的辉煌与灿烂,让人领略这古老的技艺今天的传承与发展,在最好的时代我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传承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让全世界的人来关注和交流。非遗传承一定要活在当下。 ”魏立中说。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认为,非遗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文化项目,而网络直播又是非常现代的媒体方式,目前直播非遗是一个尝试的阶段,今后还应不断完善,多选择大众关心的非遗项目,提前做好准备,加深研究性以及文化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让非遗“活”在大众身边。

本文原载:《中国艺术报》2017年9月13日 8版:文化时空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10卷本《中国工尺谱集成》见证民间音乐生态体系
下一条: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黄山开幕
   相关链接
·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