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建与年轻人的联系纽带
传播推广路径的优化只是扩大了外界了解非遗文化的窗口,并不能代替非遗项目自身的与时俱进和自我改良。让更多的人知晓和认同非遗文化,破除传播方式局限与文化本身的创新缺一不可。
直播正在让非遗传播更加垂直化。斗鱼直播总编辑李喆说,直播其实是一种人际传播方式。通过把非遗传承人请上平台,将技艺制作过程通过直播的方式播放出来、留存下来,其实已经是一种活体的传承。如果有观众喜欢某个类型的产品,他们会“誓死追随”。如果某件商品是为网友们量身定作的,那网友与传承人之间的互动联络会更密切。因此,对于技艺的传承也会变得跨地域性和多元化。
杨程也表示,直播其实是一种圈层文化,每一个非遗的背后其实都有自己的圈子,在移动互联网的碎片传播方式下,每一个小的IP周边会吸引一批固定的受众,未来,无论是从传播、品牌还是商业的角度,一个拥有圈子的非遗项目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非遗项目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与当今社会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取向存在先天隔阂。非遗如果不拉近与主流消费的距离,不仅自身的文化价值无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且还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对于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利用好现代的传播手段,让非遗慢慢走近主流的大众传播视野,萧放认为,非遗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文化项目,而网络直播又是很现代的媒体方式,目前直播非遗还处在尝试阶段,今后还应不断完善,多选择大众关心的非遗项目,提前做好准备,加深研究性以及文化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让非遗“活”在大众身边。
卢岚也建议,下一步应该针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结合网络直播的传播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不断发掘、吸引新的非遗传承人,鼓励他们通过网络直播开展非遗传承与传播。
陆先高表示,光明网未来还会进一步创新传播手段,除直播外,还可以充分利用VR、AR等新媒体技术,同时要与非遗界的专家们合作,不断扩大影响,发掘新的非遗传承人,鼓励他们加入直播,并让传播更具系统性、逻辑性、针对性。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09-09,第1版: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