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关注让传承“活”下去
在“互联网+”的时代,一个领域“触网”、搭上互联网快车,已经不是要与不要的问题,而是快与慢的问题。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据CNNI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96.3%。网络直播作为移动端重要的新兴业态,自2015年以来发展速度迅猛,涵盖了游戏、娱乐、体育、综艺、音乐、教育、人文等多个领域。截至2017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共3.43亿,占网民总体的45.6%。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成功的“触网”例子有很多,比如走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正是通过在线弹幕网站的二次发酵,形成观看热潮。此次非遗与网络直播平台的合作,可谓又一新例。
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卢岚认为,网络直播作为移动端重要的新兴舆论阵地,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发挥网络直播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领域的正面作用。直播平台是一个年轻人聚集的地方,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形态,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年轻群体的关注。将非遗传承中的文化底蕴及工匠精神搬上手机屏幕,能让更多年轻网民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重要的是,除了增加非遗的曝光度,网络推介和传播更大的隐形好处表现在,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的自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年偏安一隅,渐渐变成“落后”“古板”的代名词,不仅难以获得外界关注和认同,而且也影响到传承者的自信。而传播介质转换之后,非遗就能在传播渠道占有一席之地,经受大众文化和眼光的“检验”,既可以拉近传承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也能给传承者带来更多的自信与动力。
在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看来,非遗是一个宏大的体系,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372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名录的项目有39项。2017年被行业称为非遗直播元年,直播+非遗成为最新的发展趋势。非遗的教育和普及,与传承人的态度和作为密不可分,希望更多传承人可以参与到直播等方式的传播中来,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那么,非遗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播和传承,未来还可以有哪些新形式切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认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必须要和当下生活紧密相连,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这样才有更宽广的发展生存空间。国家级非遗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立中补充道,传统文化只有从小“播种”在孩子们身上,优秀文化才得以传承,作为传承人应该义不容辞地把这门技术与艺术带到更多学校,让它进入社会,成为每一个人的骄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