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中青年非遗传承人传统节日仪式研讨班”今日于北师大开班
  作者:民俗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6 | 点击数:2725
 

      2017年9月6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节日仪式研讨班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开班仪式。此次研讨班是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首次关于民俗的试点培训,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主办,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松阳县人民政府协办。

研讨班开幕式现场

      主办方按照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的“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相关精神,为进一步学习贯彻文化部项兆伦副部长《关于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几个问题》讲话重要内容,将充分发挥北师大民俗学专业学科优势,结合松阳县文化资源优势,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修研习活动。

      研讨班日期为2017年9月6日至29日,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理论研讨,第二阶段将以四季岁时为主线于浙江松阳进行叶氏祭祖、竹溪摆祭、玉岩庙会、平卿祭祖个案调查。参加此次研讨班的学员包括浙江省丽水市有关部门领导、丽水市下辖8个区县的文化保护工作者及非遗传承人共29人。

      研讨班的培训主题是: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以传统节日仪式研讨为例。其最大特点是搭建专家学者、传承人与非遗工作者三者结合的研究平台,共同探讨传统节日仪式在当代中国的实践问题。研讨班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由著名节日研究专家萧放教授领导的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民俗、人类学系团队具体负责。项目集结了国内外民俗学、文化产业、文化创意设计、旅游管理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遴选合作单位中青年非遗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通过理论讲解、田野调查和集中研讨等多种方式,以传统节日仪式的保护、创新和传承为主要议题,深入探索当代社会转型期传统节日仪式文化的保护机制以及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广阔空间。

研讨班开幕式出席嘉宾

      在9月6日上午的开班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红文教授介绍了北师大开办研讨班的设想与筹备情况。文化部非遗司王晨阳副司长致辞,他介绍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重要意义及进展情况,希望北师大与浙江丽水市的学术研讨与田野实践能够为节庆类非遗的现代传承做出有益尝试,把我们的节日仪式不仅做成欢乐祥和的社区实践活动,更能够对全社会起到敦睦教化的作用,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先生与学员们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北师大相关部处领导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浙江丽水松阳县人民政府谢雅贞副县长表示,松阳县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希望松阳继续保持、创新传统文化实践经验,持之以恒地为研讨班提供课题,使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非遗工作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共筑合力。学员们感触颇深,反响热烈,互动积极,对接下来的讲座与讨论十分期待。

文化部非遗司王晨阳副司长致辞

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刘魁立先生发言

浙江丽水松阳县人民政府谢雅贞副县长发言

      北师大中青年非遗传承人传统节日仪式研究平台的搭建,有益于非遗传承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益于非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向,是当前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的一次大胆尝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当前的非遗保护工作。接下来的十天里,将由专家学者带来精彩的专题讲座。之后,北师大专家、教授将和学员一同前往非遗节日仪式项目基地浙江省松阳县进行为期十二天的深入调研,为当地非遗保护和传承提出有益建议,为我国非遗保护的落地推行提供宝贵经验。

研讨班开幕式合影

本文原载:“北师大民俗学”微信公众号,2017-09-06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中国各地拯救正在消失的传统村落
下一条: ·[于鲁·瓦尔克]研究鬼故事的理论与方法:理解“费解”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刘阳]“文”与“艺”:兔儿神形象的地方生产
·[李才景]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岷州宝卷·[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刘雨婷]锦绣鞠艺
·[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