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10卷本《中国工尺谱集成》出版 见证民间音乐活态传承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6 | 点击数:3949
 

图1 《中国工尺谱集成》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7年9月6日,《中国工尺谱集成》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作为文化部“中国民族音乐舞蹈杂技扶持发展工程”的重点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中国工尺谱集成》(10卷本),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编辑出版被学界视为继《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琴曲集成》后,又一项浩大的考察中国民间音乐传承、见证民间音乐生态体系的重要工程。

 

图2 《中国工尺谱集成》(10卷本)

      “工尺谱”(“尺”音“chě”)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乐谱之一。唐代已出现大量手抄卷子,以后绵延不绝,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印刷乐谱。目前,各地民间乐社仍然使用,但大量抄本辗转相传,未有印刷,消失与损毁情况堪忧。为此,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工尺谱集成》的编撰出版工作。在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下,目前《中国工尺谱集成》已完成10卷的编撰工作,包括《总论》(1卷)、《北京卷》(2卷)、《河北卷》(3卷)、《陕西卷》(2卷)、《江苏卷》(1卷)、《辽宁卷》(1卷)。

图3 《中国工尺谱集成》

      据介绍,《中国工尺谱集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价值。古琴音乐、戏曲音乐和各地乐种等传统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谱”可依。民间抄本由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因此,是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根据艺人演唱、演奏的乐谱,可以用以译解谱字写法完全相同的千年前的乐谱,从而恢复古曲原貌。音乐史学家杨荫浏根据山西五台山寺院乐谱、西安鼓乐乐谱,翻译宋代诗人姜夔的自度曲;叶栋、席臻贯、何昌林、陈应时等学者根据写法相同的谱字,译解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乐谱等,都是音乐史研究的典型事例。

      二是学科价值。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学家便开始有目的地收集各地的民间手抄谱本,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保存了大量这类乐谱。最有价值的有智化寺《音乐腔谱》(清康熙年间,1694年)、西安鼓乐手抄本(最早为1731年)、冀中笙管乐抄本(遍布20世纪)、开封大相国寺抄本、山西五台山寺院抄本、晋北笙管乐抄本、东北鼓吹乐抄本等。各地音乐研究机构也保存了大量谱本。谱本不但抄记了大量的曲目,还在封面、扉页、封底记下了传抄时间,有些还写有序言、曲目题解等,内容涉及宫调技术、民间信仰、乐社历史、乐师名录等,是研究一个地区民间乐社发展及相关问题的主要材料。乐师们抄谱时,严格遵循上代师傅的体例,注明传自何人,这种方式在各地手抄谱中都相同。这些谱本,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为中国音乐学提供了有实践依据的活态文本。

      三是人文价值。中国民间工尺谱因常年使用,大多没有封面,年代不详,但从纸张规格方面鉴定,都有百年以上历史,多为传世孤本。留存至今的谱本,无疑讲述了一部传承者与保护者的故事。由此可以理解音乐与民众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在民间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价值所在。

 

图4 《中国工尺谱集成》(10卷本)中收录的乐谱

      据悉,此次出版的10卷只是该书的第一阶段工作,下一阶段将陆续推出更多卷本,争取早日呈现我国工尺谱的全貌。
 

 

本文原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微信公众号 2017-09-06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姜昆]把幽默传统的古老和相声艺术的年轻结合起来
下一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十讲》出版
   相关链接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杨雨彤 胡燕]金陵茶文化聚落的活态传承探析·[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常国毅 马知遥]数字时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审思·[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王艳 罗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活态传承与破圈传播·[万水清 朱婉尚婕 稽明星]基于文化聚落中的都市茶馆变迁
·[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李牧]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孙发成]传统工艺活态保护中的“身体”价值与“活态”空间
·[张晓蕾]地方社会变迁与民间音乐传承的嬗变 ·中国与澳大利亚少数民族及原住民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贵州举行
·推动曲艺活态传承的有力举措·活态传承京剧舞台脸谱艺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