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戏曲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青年评论家论道2017西湖·盛京戏曲论坛
  作者:本报记者 刘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6 | 点击数:2463
 

      近年来,一系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出台,戏曲迎来又一个春天,对于戏曲如何传承发展的讨论也不断深入。日前,主题为“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的2017西湖·盛京戏曲论坛在辽宁沈阳举办。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戏剧评论家围绕“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流派与当代传承机制”“地域题材的戏曲表达”3个板块热烈研讨,共论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道。

      作为常设性全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论坛,西湖论坛创立于2015年8月,至今已举办3届。此次,西湖论坛首次走出杭州,与盛京戏曲论坛强强联手。“西湖·盛京戏曲论坛以‘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为主题,既是对首届西湖论坛‘中国戏曲如何走向未来’主题的回应,也是深化。”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西湖论坛秘书长沈勇说。“我幸运地见证了一个文化品牌的诞生,看到了一批有担当、有责任心、有见地的青年评论家,精心设计了一个面对当下可以长效发展的评论机制。”中国剧协副主席、本届论坛学术主持罗怀臻说,从3届西湖论坛到西湖·盛京戏曲论坛,反映出年轻人对当代舞台艺术有独立追求和自我品格的关注。

      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

      “话剧的民族化、旧剧的现代化”是戏剧理论家张庚1938年提出的课题,也是近百年来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母体之一。多年来,戏曲界对于追求戏曲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这追求既表现在物质、技术层面,也反映在戏曲的精神内涵之中。论坛上,青年评论家不仅对近年来戏曲界关于戏曲现代转化的观点进行梳理,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戏曲要在现代社会生存,就要与时俱进,戏曲的现代性追求没有止境。”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艺术》杂志副主编李伟提出,戏曲可以通过整理重排传统戏剧经典,凸显现代性;以现代价值新编古装戏,注入现代性;以现代精神原创现代戏,发觉现代性;改编现代文学戏曲和现代戏剧的经典,实现现代性;演绎西方文学、西方戏剧经典,获取现代性。

      2017西湖·盛京戏曲论坛秘书长、沈阳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郑永为认为,戏曲的现代转化可分为由表及里三个层面:一是元素的糅合,即剧目创作对现代歌舞元素的吸纳;二是审美的现代化,是依靠现代技术营造的东方时尚感;三是观念的转化,是在坚持民族艺术精神基础上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讨论戏曲的现代转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经典、改编、新创三类作品面前,我们必须认真甄别、区别对待。”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史晓丽说,对于经典作品,应尽量忠实;改编传统剧目,需端正观念、加快节奏、强化表演、注重唱腔,改编文学作品,应在尊重原作基础上凸显编剧的意志;新编剧目则需直接以现代语汇关注现代人,凸显戏剧性,实现戏曲的现代表达。

      以“三不”看待流派形成

      近年来,流派传承在戏曲理论与实践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京剧流派班、张火丁程派艺术研习班到学术界以戏曲流派为话题的一系列研讨会,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流派艺术给予高度关注、开展丰富实践。已有流派如何传承发展、新的流派还能否产生,也是青年评论家关注的焦点。

      “流派的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角儿为中心的创作机制,围绕着打造角儿的终极目标,戏曲舞台上所有创作部门,编剧、鼓师、主弦、拉场面的师傅包括演员自己,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编剧根据角儿的优势和特长打本;鼓师、乐队包括演员自己,围绕如何设计出好听的唱腔,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演员的嗓音特点,如何扬长避短去做文章……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演员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甚至是创作的核心。”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红艳认为,当前艺术创作生产中,每部新戏的主创也多是不同的组合,每排一部新戏,主创基本是一次“刷新”,演员基本来一次新的适应。很多演员只是创作终端的体现者,而不是创作过程的参与者,他们可能对自己的长短优劣没有明确认知,形成特色已是妄谈,遑论创新流派。

      沈勇以茅威涛的越剧实践为例,认为当前不易出现新的流派可能还有更复杂的原因,比如大众传播、粉丝环境、主流接受等。“这么多年来,茅威涛从唱腔发展、表演风格、剧目积累、理念表述,乃至到现在以工作室形式开展实践,很多要素已十分接近过去形成流派的要求,但事实上并没有形成新的流派。”沈勇说。

      甘肃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涛认为,对待流派应该持“三不”态度:一不急,二不等,三不停,不必焦灼于形成新流派,要抓紧做好对现有流派的深入研究和动态传承,有计划、有保障地培养流派传人。

      地域题材的戏曲表达

      凝结着地域民俗的地方戏曲,不仅牵动着一份乡愁,也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有着显著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如何在现代转化中保持特色,青年评论家也作了深入讨论。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韦玺认为,在戏曲现代转化过程中,不应该以地方特色,或者以地方方言音韵为标志的地方特色的消解为代价,而应该在现代转化过程中,保持着它的地方剧种个性。

      “抓住彰显剧种特色的审美特性、推敲打磨骨子戏、推出一批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本土剧作家、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是广西彩调剧20世纪以来进行现代化探索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上海大学戏曲学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廖夏璇在对彩调戏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地方戏要拓展剧种定位的民间维度、实现创作理念时尚化、打造创作人才梯队、呼唤个性化回归。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09-06,第5版:艺术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把握住戏曲的根与魂——现实题材戏曲创作主题研讨会综述
下一条: ·内蒙古蒙古族非遗数据库一期工程通过验收
   相关链接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
·[王渭清 赵磊]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与共济·[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段友文]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建构与乡村价值发现·[李琰]“回文锦”在“织锦回文”戏曲中的样态与功能
·[张成福]遗产旅游中神话的历史化、合理化与系统化·[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张柱林]民族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及其限制·[段友文 冀荟竹]乡村振兴中民俗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
·[黄悦]论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中国戏曲志·澳门卷》
·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王旭]回顾与反思:戏剧表演艺术中的神话重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