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姜昆]把幽默传统的古老和相声艺术的年轻结合起来
  作者:姜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6 | 点击数:3523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姜昆 名誉主编 贾德臣 主编

作家出版社 2017年5月出版

      中国的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之一。

      中国人在始有文化之前,肯定先有了幽默和玩笑,不然的话,不会在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里就写下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惯汝) ,莫我肯顾……”您听听:“大耗子呀,大耗子!别再吃我的粮食啦,我都惯着您三年多了……”那会儿没发明耗子药,有事只好和耗子商量。

      实际上,我们中国的老祖宗往往是用幽默和玩笑来对付人生的。

      动物中最有灵性的是猴儿,人自打猴那儿变过来以后,世界就热闹起来,热闹来,热闹去,无非是人比猴多了高级意识,但是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善恶、好坏。

      在人类行为中,尤其精彩且光怪陆离的,更在于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好人常干点儿坏事,坏人也常干点儿好事。道家的鼻祖老子有语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概也在说,“稀里糊涂,弄不明白” 。幽默和笑话却要在这“玄之又玄”的世界中,显一显“一针见血”的本领,甭管道貌岸然者穿什么华丽的服装,说着笑着让他一层一层地往下脱,而且让大家看。古代人赞老爷“见机行事” ,用谐音双关老爷“见鸡行事”的“德行” ,令人拍案叫绝!当然,除了针砭时弊,鞭挞丑恶以外,还要嘲讽落后,批评朋友,绝不能认敌为友。老祖宗留给咱们的这玩意儿,绝了。幽默是人类的智慧,幽默是人生的艺术。

      当幽默、玩笑融进了文学艺术中的时候,艺术也热闹了。戏曲里有了丑角,绘画中出现了漫画,影剧中一个重要类型是喜剧。在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漫长道路上,我们竟多多少少地看到“相声”的影子。史书上说:“东方朔好谐谑而不为虐。 ”您看这位祖宗,不但逗笑儿,还注意到格调问题呢!元代散曲《高祖还乡》也可算得上是段“单口相声” ,您听那结尾:“……别的我都不恼你(刘邦) ,你该我钱不还就算了,你刘三儿别为了躲债改个名叫‘汉高祖’ ! ”难怪侯宝林先生见了出土秦俑中的两个举手投足的小人塑像就一口咬定说:“这是我们说相声的! ”

      到了宋朝,城市经济发达,市民队伍壮大,市民艺术极其繁荣:说书的、唱曲的、演戏的、耍杂耍的,可以说,说学逗唱样样俱全。

      但是,相声在如此热闹的场面中真正打出自己的旗号,独立地列于艺术之林,应该说是清末民初的事。

      我们许多专门从事相声艺术研究的专家,愿意把这个行当的祖宗追溯到很远很远,拳拳报艺之心,可敬可佩!但是我以为,可能把深知我们民族幽默传统的古老和正视我们相声艺术的年轻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相声艺术正值日上中天之势及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呢!

      相声的短短的历史,在我们中国古老的民族艺术道路上可并不是微不足道的。虽然无经典,无记载,能见到的不过是《红楼梦》浩瀚长卷中偶尔出现的“像生”二字;但在中国为这个事业奋斗的,可整整十几代人了,这十几代人干得还是相当有起色呢!

      靠着我们自己寻找到的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名家应该算是惊世骇俗的“穷不怕” ,此公骨气硬,皇上死了,他老人家照样说相声。到后来有位“万人迷” ,听这名字足以见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再往后传至今,十几代人把相声从“地摊儿”推上了大雅之堂,相声成了举国上下最受欢迎、最有群众基础的曲艺艺术形式之一。相声一脉,可算得“幽默”香烟有托,“祖宗”血食不绝了。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得以使我们相声同仁们辈辈干得如此带劲,应该说有一代代人不断实践不断创作的传统相声段子在起作用。这些文艺作品在无数艺人口中千锤百炼,愈演愈精,它们顺潮流而生,随时代而变,把对人生的理解融会于嬉笑怒骂之中,这里有对社会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向往,是相声艺人创造了它,也是它培养造就了一代代的相声艺人。当然,由于社会环境使然和艺术形式的局限,传统相声不可能尽皆精品,甚至还带着或多或少旧的社会意识的烙痕;但是这些段子大部分还是表现了鲜明的市民情趣,当你仔细地咀嚼这些传统相声段子以后,你会感到它仍不失为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前辈们有心,早就有人在想,也在做,他们把一代代口传心授的相声段子,挖掘、整理、记录下来,让后代认识传统,让新人继承创新。尽管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大家毕竟都看到这样一个实例:如果没有侯宝林先生从张杰尧老先生口中抢救,那么《关公战秦琼》这段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传统相声艺术精品,恐怕早已随前贤逝去,这种损失将是无法挽回的。

      我想,大概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的编辑同志们,肩负着全国相声界的期望,继承相声前辈的奋斗精神,他们走街串巷,访师问贤,在全国范围内,将留在老艺人心中的零金碎玉集珠成串;他们又集中了以往从无数前辈人口中探来的宝藏,终于搜辑成了今天这部可以称得上“大全”的传统相声集,他们流下了汗水,付出了艰辛,为我们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学宝库中平添了一颗闪亮的明珠。

      “大全”出版了,编辑同志嘱我作序。

      余生也晚,面对这些传统相声,犹如面对前辈相声艺术家的在天之灵,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的苦辣辛酸,他们对艺术的不断追寻,他们对生活的上下求索,似乎都在其中了。是以沐浴焚香,三拜九叩,恭敬虔诚地排列组合以上汉字,不敢言序,谨遵弟子辈之礼耳。

 

本文原载:《中国艺术报》2017年9月6日,8版:副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民间文学》杂志创刊六十周年系列庆典落幕
下一条: ·10卷本《中国工尺谱集成》出版 见证民间音乐活态传承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卫才华 冯晶]新中国成立前后曲艺宣传的艺术机制与话语嬗变·[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楼竹君]民间曲艺“杭州小热昏”的当代功能探析·[黎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实之辨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
·[宋赫]“乖讹-消解”理论视域下的相声包袱构造·[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
·[张盼盼]东阳道情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国家玮]乱世中的治世想象
·[祝鹏程]中国曲艺说唱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荣新]“戏中有画、画中有戏”:戏出纸扎与戏曲艺术形式的结合与转换
·[莫非]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生存与传承发展探析·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闭幕 近19万观众感受“沉浸式”戏曲艺术魅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