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非遗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举行
  作者:彭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6 | 点击数:2427
 


  原标题:直播让古老非遗活起来 非遗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举行

  2017年被称为“非遗直播元年”,直播让古老的非遗“活”起来,以互动的方式进入现代生活。9月1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大力支持,光明网、斗鱼联合主办的“非遗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与会非遗传承人、文化界知名专家围绕如何有效运用融媒体传播手段,尤其是网络直播等新型传播渠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传播,推动传统文化的“活态”发展,打开非遗传播新思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今年5月31日开始,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光明网、斗鱼直播团队走入湖北、安徽、浙江等14个省份,深入非遗文化发源地,走访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推出移动直播30多场,向广大网友展示了包括南京云锦、龙泉青瓷、古琴艺术在内的多项世界级非遗项目,直播总覆盖观看人数近3000万。同时,以移动直播为切入口,光明日报、光明网进行了以“致·非遗敬·匠心”为主题的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有效传播覆盖用户量达1.73亿人次。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在致辞中表示,“致·非遗敬·匠心”直播活动借助新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赋能,以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近网民,吸引网民,感染网民,让冷门的文化“火”起来。未来,要进一步创新传播手段,除直播外,还可以充分利用VR、AR等新媒体技术,同时要与非遗界的专家们合作,让传播更具系统性、逻辑性、针对性。

  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看来,非遗是一个宏大的体系,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372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名录的项目有39项。2017年被行业称为非遗直播元年,直播+非遗成为最新的发展趋势。非遗的教育和普及,与传承人的态度和作为密不可分,希望更多传承人可以参与到直播等方式的传播中来,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卢岚则认为,网络直播作为移动端重要的新兴业态,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网络直播这样一个新兴舆论阵地,发挥网络直播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领域的正面作用。未来,要深入挖掘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结合网络直播的传播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策划;不断发掘新的非遗传承人,鼓励他们通过网络直播开展非遗传承与传播。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认为,非遗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文化项目,而网络直播又是非常现代的媒体方式,目前直播非遗是一个尝试的阶段,今后还应不断完善,多选择大众关心的非遗项目,提前做好准备,加深研究性以及文化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让非遗“活”在大众身边。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7-09-0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西藏民间文艺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
下一条: ·“挑战与机遇:新时期中原神话研究”学术研讨会发言实录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扎西卓玛]礼物与仪礼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