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中国(鲁山)七夕节: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作者:记者 张志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1 | 点击数:3831
 

  本报讯(记者  张志勇)  8月28日,中国民协、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民协在河南鲁山举办我们的节日——中国(鲁山)七夕节系列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民俗文化研究者和周边群众数万人齐聚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鲁峰山,感受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的民俗魅力。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活动开幕。

  开幕式上,当地歌手倾情演唱了中国(鲁山)七夕节原创歌曲征集大赛获奖作品《银河之恋》 《鹊桥遥望》 ;还展出了一幅长20米、高1 . 5米的巨幅丝织画卷,全景再现了鲁山牛郎织女传说故事,这件作品采用鲁山传统丝绸织造工艺,历时3个月制作而成。同时举办的活动还有中国邮政《喜鹊》特种邮票首发式、鲁山县民间文化展、鲁山县名优地方特产展、情定牛郎故里万人相亲大会、七夕民俗古庙会等系列活动。

  “七夕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应该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弘扬人间至真大爱,参与构建健康的传统节日节俗、美化人民的生活。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表示,中国民协十多年来依托“我们的节日”做了大量成效颇丰的实践和努力,紧紧抓住“人民的节日人民办,人民的节日人民过”的特点,联手地方党委政府及文化宣传部门,开展一系列具有时代风貌的节庆文化活动。

  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七夕民俗与现代生活大讲堂”“七夕文化研讨会” ,并举行了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被聘为该中心主任。据了解,该中心以研究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及相关民俗文化为主,配合中国民协组织开展的节日文化活动,将节日文化和民俗活态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宣传展示中国节日文化传承、保护和文化内涵发掘工作成果。

  萧放、高有鹏、王娟、邹明华等学者在研讨中表示,七夕节俗和牛郎织女传说体现了老百姓对聪明智慧、幸福生活和人间真爱的追求,是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传统节日,对七夕等传统节日的传承,要基于历史文化逻辑的延续,根据当代社会的环境和需要进行创新。大家认为,传统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态的,会随着文化的交流和生活的发展而改变,一旦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传统节日也会随之改变,这也是节日的生命力之所在。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7-08-3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镇江:探索非遗保护新思路
下一条: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强调加强人文交流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