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文化+创意设计:传统文化“活”起来
  作者:本报实习记者 张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1 | 点击数:4686
 

张旭及其小组成员作品“黔趣染”

“V故宫”灵沼轩的虚拟复原

升堂创意苍蝇拍

      “这两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文创产品的开发成为设计界的热门讨论话题。”“来咨询的文博单位多了起来,无论是公司内部培训还是相关行业培训,文创产品开发总是绕不开的课程。”“文创产品开发对设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文化基础可不是一两天就能打好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积累。”……谈起创意设计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应用,设计师们总会提到文创产品,而以创意、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生力,也正是以文创产品开发为代表的创意设计行业的使命和责任。

      那么,创意设计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设计师来说,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设计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同时也是社会大众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一个新窗口。”天津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老师张旭刚刚结束了在“2017年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专题培训班”上的学习生活,他以自己在培训过程中的亲身体会为例,向记者介绍了对创意设计和文化传承关系的看法,以及他在文创产品开发中的心得和经验。

      “从广义上讲,‘创意设计+传统文化’衍生出的产品、产业乃至社会现象,可以视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因为创意设计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以创造和创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好以其深厚底蕴和精神内核,为这些创意提供了生长的土壤。所以说,不论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还是对其进行补充、拓展、完善,开发文创产品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张旭说。

      在培训班学习期间,张旭和组员们一起将贵州传统的蜡染技术和创意设计结合,创作出了一款名为“黔趣染”的儿童蜡染体验爱心公益包。他们在保留传统蜡染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对蜡染程序进行简化,使这种繁复的蜡染工艺能够走出作坊、走进课堂,让更多小朋友在自己动手制作公益包的过程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在对传统文化或传统技艺进行创意设计时,一定要做好调研,避免曲解文化和扭曲历史等现象的出现。”

      创意设计重在文化积淀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器物、文化还是精神总要新旧更替,当我们用传承来形容某种文化的时候,或者当某一种传统技艺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候,可以说这种文化或者技艺已经到了公众要去格外关注和保护的时候了,而我们要传承和保护的则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中的精粹。”每次聊起关于文创产品开发的话题,闫立刚都要强调文化素养和文化积淀对于设计师的重要性,他曾在北京洛可可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文创故宫事业部设计总监,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

      “运用传统文化要素进行创意设计作品开发时,设计师首先要深入了解何为传统文化,以及我们要继承和发展的究竟是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何种精神。比如,台北故宫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时,会将设计师聚集到一起,在一段时间内给他们培训,从书法到瓷器到绘画,再到其他诸多方面,主要是对博物馆藏品进行背景介绍以及这些藏品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闫立刚认为,以创意设计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切忌生搬硬套,“优秀的创意设计作品一定和文物的故事、属性有内在联系。例如,最近有一款‘升堂创意苍蝇拍’,它以中国古代官府官员出行时,衙役手持的‘回避’‘肃静’牌子为原型,设计成苍蝇拍,既取其形又与苍蝇拍的功能相契合,这样的作品既有个性又有趣。”

      除了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积淀,“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也是设计师开发文创产品时所应具备的素质,“做文化产品需要慢功夫,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还要能够抵御来自外界各种利益的诱惑,或者说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够同时经营好自己的作品和生活。”

本文原载:《中国艺术报》2017-09-01 第3版:特别关注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文化+科技:文化传承更炫酷
下一条: ·山东淄博市周村区:盘活非遗资源 助力有序传承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