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中华创世神话谱系
上古神话瑰丽多彩,有先古人民为了生存试图与自然抗争的愿景,有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维密码,以及中华民族最初哲学思想体系的雏形。但长期以来,这些神话散落在大量典籍之中,缺乏系统化的整理。
学术本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将创世神话系统化的过程。“就数量而言,中国神话绝不少于希腊神话,但因缺乏系统性,情节简单,所以缺少后者那般震撼性的感染力。”赵昌平说,一直以来,很想对瑰丽的中国神话进行系统的重构。直到十余年前,一个偶然的触发唤醒了这个“久远的旧梦”。赵昌平和几位学人策划开始了《中华创世纪》的撰写。这部书于2011年出版,成为此次学术本的基础。
学术本开篇就遇到一个大问题:到底是伏羲女娲开天地还是盘古开天地?《中华创世纪》选用的是伏羲女娲开天地的说法,因为盘古神话在中原文化中产生较晚,三国时期吴国的徐整在《三五历纪》里面才正式提到。而汉代前期,如西汉武梁祠画像石里就可以看到伏羲女娲形象。
但在大众概念中,盘古开天地才是更为人熟知的故事。赵昌平研究认为,盘古神话的真正起源不一定晚。如闻一多先生所考证的,伏羲女娲与盘古两者本身就可以转化。一些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者研究证实,南方畲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很早就有广泛的盘古传说。
“可以说这两个传说出于一个源头,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观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形成中国人关于‘开天辟地’的传说。”理顺了羲娲和盘古传说的关系,赵昌平将盘古开天地放在创世神话开篇,从“两组创世神话,同一起源”这一角度处理二者关系。
类似的学术问题不在少数,整理工作的难度可见一斑。项目初创阶段,很大的难度还在于神话人物的形象塑造。“今人塑造远古的神话人物,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但这样的想象也要求我们基于更多经得起推敲的历史合理性。”担任这一工程组委会副主任、文学专家组组长的作家孙颙说。
发掘中华民族的思维密码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这是曾被无数次讨论的问题。
在“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的扉页上,写着这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易经》纲领性的乾、坤二卦。专家组讨论后,引用这两句话为此次创世神话系列文艺创作开宗明义。
“我们在梳理过程中,感觉到工程意义非凡。在一些基本理念上,我们中华祖先是独特的。”孙颙举例,很多神话里将创世简单归结为上帝或者是万能的神,但“盘古开天”其实是天人合作下的创世。“在古人思想里,神似乎是存在的,似乎又是缥缈的,在最早的创世神话中,神的概念是和自然碰撞在一起的。”
绝地天通、法天象地等神话,都在讲述上古先民仿造自然所做的创造,而大量神话故事说明,面对自然的艰难困苦必须勇敢,又要符合自然规律。比如大禹和父亲鲧的治水过程,都表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另一方面,鲧盗取天上的息壤仍未能治水,最终大禹依靠疏导而不是堵的科学方式成功。更进一步说,在西方的神话里,碰到大洪水时,人们想到用方舟逃难,在中国神话里,却是要把洪水治理好,父死子继,一代代不懈努力。
创世神话也反映了以中原为平台的中华民族大融合过程。比如在黄帝与蚩尤的传说里,战争虽然残酷,但黄帝胜利后,对蚩尤部落采取了民族融合的措施。神话背后还有民族和国家的初步形成。可以说,盘古开天的创造性、天人合一的科学性和以中原为平台各民族融合的文化传统,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在神话的历史情境中,中华民族改天换地、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显得尤为珍贵。这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和品格,是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这也成为凝聚起数百位学者、作家、艺术家参与创作和传播的精神力量。“当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的时候,更需要我们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建立起中华民族的历史观,自信地面向世界,在国际语境中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施大畏说。
(本文刊于《光明日报》2017年08月30日 08版:光明视野)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30日 08版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