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通讯:华俄后裔的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作者:记者 张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8 | 点击数:1748
 

  中新社呼伦贝尔8月26日电题:华俄后裔的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新社记者 张玮

  “我的学生现在都遍布中外了。”55岁的华俄后裔(俄罗斯族)格拉妮娅经营着自己的列巴坊,每到夏季,源源不断的游客会找上门向她讨教列巴制作工艺。

资料图:90后俄罗斯族姑娘介绍自己手工做的三角琴。韩金龙摄

  26日,来自中国多地的40余家媒体,跟随“青青草原行·2017主流媒体蒙元文化蒙古源流草原马道旅游线采风活动”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探访华俄后裔的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额尔古纳市位于中国东北部,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这里是中国华俄后裔最大的聚居地,有华俄后裔7800余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淘金和采伐男子与俄国女子繁衍生息华俄后裔,目前,已发展到第五六代,当地百姓仍保留着俄罗斯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记者走进位于恩和俄罗斯民族乡的丽丽娅列巴坊时,格拉妮娅正在教二十多个游客制作列巴,其中还有四名法国游客。

  格拉妮娅是第三代华俄后裔,她告诉记者:“这手艺我从记事起妈妈就教我了,列巴以白面、黑面为主料,用‘列巴花’做引子,糖、鸡蛋、稀米丹、各种自制野果酱、果干等做辅料,用土炉烤制而成。”

  法国游客Manon说:“这真是太有趣了!我曾经去俄罗斯旅行时见过制作列巴,但那都是流水线作业,并没想到最原始的列巴制作技艺是这样的。”

  如今俄罗斯列巴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有俄罗斯族古老建筑——木刻楞、俄罗斯族民间舞蹈、俄罗斯族巴斯克节。

  “木刻楞”是华俄后裔农村传统风格的独门独院式住宅,建筑工艺独特。它的建筑材料以木材(包括原木、木板)为主,其墙身全部由原木叠摞而成。

  曲德禄是额尔古纳当地为数不多的俄式手艺人之一,他说,“从老一辈俄罗斯族开始,我们的住房就一直以木刻楞为主,现在游客也都愿意住木刻楞,愿意体验和学习这样的建筑方式和风格。”

  来自新加坡的游客林宝凤曾来到这里与华俄后裔生活过一段时间,她说:“这个民族充满激情的状态和永远快乐的心态从他们的舞蹈中就能感受到,我这次来就是为了认真地学习俄罗斯族民间舞。”

  华俄后裔继承了俄罗斯人热爱生活的特性。每年的耶稣复活节是他们的“春节”——“巴斯克节”。节日期间,他们将房屋打扫干净,烤列巴、染彩蛋,亲朋好友互相宴请、互撞彩蛋以示友好和节日祝福。只要有琴声,不分地点、无论年龄,都会欢快地跳上几曲俄罗斯民间舞蹈。额尔古纳官方表示,当地独特的华俄后裔民风民俗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在保护为先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发展旅游更广泛地传承民族文化。

  数据统计,2016年额尔古纳接待中外游客483.6万人次,同比增长5.7%。(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年08月26日19:31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口头文学遗产数据示范卷出版
下一条: ·中国首个昆仑文化研究院在青海成立
   相关链接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即#活态遗产
·《非遗公约》20年:欢迎使用“非遗在中国2020”App·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