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失落的民间故事需要“徐荣耀们”来打捞
  作者:刘克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5 | 点击数:2124
 

  在宜昌,徐荣耀绝对算得上一张“文化名片”。“中国故事家”、“湖北民间故事大王”……在徐荣耀50余年的文化艺术生涯中,斩获荣誉无数。他最看中的就是“全国民间故事之乡”的“乡长”称呼,“故事的根在民间,我一辈子只想做好创作、演讲、出版故事这一件事,我要永远和乡亲们在一起。”他  “故事多多载五车,绘声绘色若悬河,一张铁嘴行天下,荣耀一生万世歌”,把宜都故事从乡间僻壤讲到繁华都市,讲到工厂机关、讲到学校军营,讲到宜昌所有的县市区,讲到湖北剧场、洪山礼堂,讲到了深圳“世界之窗”和上海“东方明珠”,讲到北京“老舍茶馆”和人民大会堂。(8月10日中国文明网)

  我国是一个民间故事大国,这些富有浓郁乡情、乡土韵味的故事,忠实记录了基层群众的生活风貌、审美诉求,也帮助群众完成无形的精神进步、价值提升:崇德向善、乐善好施、尊老爱幼、追求醇美。所以各级政府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视,前不久,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指出,“民间文艺是中华文化的亮丽瑰宝和鲜明标志,坚守民间文艺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做好民间文艺传承、发展、创新,不断激活民间文艺生命力。

  遗憾的是,这些年在网络文化、舶来文化的影响下,民间文艺出现了“失落”的态势。有人认为它土气,有人认为它已经过时了。更有人生出了自卑感,认为它没有洋文化带劲、过瘾等。诸多重大文化活动和影视媒体对之的关注报道也不够多。民间审美出现了疲软的态势,以致于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角色如数家珍,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却知之甚少。

  从表面上看,我们的“失落”的是一则则小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因为故事背后有价值观、审美观,往深处说,我们丢失的则是传统文化敬畏感、富有乡土风韵的文化自信。当更多民间故事远离了国人的生活,甚至我们的后人对诸多经典的民间故事和文化知之甚少,就容易出现民族审美的自卑和荒芜倾向。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为“徐荣耀们”的“努力的打捞”而倍感欣慰。这些年,在不少地方,一直有一大批民间文艺的崇拜者,默默守护着民间文艺这一方家园。比如徐荣耀用50年的时间搜集故事,想方设法将散落民间的故事整理出版,留住民间文化的记忆,50年间竟然“寻访了180位民间艺人和民间故事传人,搜集到2400多则民间故事”,为民间故事的传承打下了重要的根基。他还亲自写故事,结合身边的案例去写,让民间文艺生发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色彩,而且,他还将这些故事讲给群众听,让民间故事成为群众的有效的道德教材。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壮大民间文艺力量”。希望有更多“徐荣耀们”能及时作为:礼敬传统文化,弘扬传统大美,张扬文化自信,努力进行担当,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文化记忆,为民间文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做出积极的担当。

  文章来源:番禺日报 2017年08月1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倪弋:民俗怎样与法律兼容
下一条: ·商家掘金七夕“浪漫经济”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石圆圆]指向生命的“行动”:人类世背景下民间故事研究策略的启示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罗浩]《笑傲江湖》的人物设置与游戏规则·[梁珊珊]多主体共议与民间故事的市场化转型:以徐文长《都来看》故事为例
·[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