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杨卓君]华师大人类学民俗学工作坊:从西郊农民画到鬼畜视频
  作者:杨卓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6 | 点击数:5645
 


新一代的陕北说书艺人高强、郑宝和乔仰文(从左至右)正在为乔迁之喜的人家说书。张真瑞摄于2016年8月


城隍庙湖心亭江南丝竹雅集,李亚摄于2016年11月

  传统音乐的想象和重塑

  随着工作坊讨论的深入,话题对象向着越来越开放、形而上和虚拟的方向发展。第四个主题集中在音乐人类学领域,讨论城乡生活中的音乐、戏剧与信仰与娱乐的关系。

  张真瑞经过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发现,陕北地区的民间说书在风格与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出非常丰富的多样性和流变性。在这多样的民间说书流变过程中,陕北的民间说书在保持固有传统与时代需求之间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以适应当地社会环境的变迁。陕北民间说书的传统应该是一个不断流变的承传过程,它不是某一种固化的形态,而是一直处在变化的连续统一体过程当中。

  李亚指出,传统的江南丝竹的演奏者、乐器本身和乐谱都是流动的,互为中心,互相平等的;但是城市化语境下的江南丝竹尤其是学院派的江南丝竹表演则是标准化和程式化的,失去了交友、娱情的社交功能。这样的保护会不会伤及江南丝竹的传统?

  凌嘉穗分享了她在台湾考察原住民音乐的田野经历,发现原住民群体并不会刻意去区分传统或本真,因为他们对自身的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使得他们在部落和城市之间的转换游刃有余。

  谭思婵同学以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为例,分析了对于传统的再改造,并指出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所构建的这种所谓的回归明代昆曲的想象既是通过宣传所建立的概念,也是个体与文本接触时因自身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一种对于自我的反思。


京东双十一广告,邰梦溪收集于2013年

  网络:处女地还是旧疆土

  工作坊最后聚焦到当前的网络文化,其中的际遇与困境看似新奇怪异,但却有似曾相识之感。

  干静雯介绍了她在人类学视角下对鬼畜视频的研究。她对鬼畜视频的制作群体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分析了其群体特征。提出:技术水平超越年龄资历等社会学指标成为网络鬼畜视频群体内权力分配的新标准。劳杨帆则从福柯的“微观权力”说出发,分析了新浪微博这个网络空间内的群体类别、权力关系网络的构成以及权力资本对话语的影响和操纵。

  李梦娜以“咪蒙”微信公众号中的称谓语为例,分析了网络不礼貌称谓语的生成多样性、负面能产性、传播的不可控性和流行的阶段性等特征。指出:网络不礼貌称谓语体现了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具有构建个人身份、关系身份和群体身份的作用。我们应该警惕网络不礼貌称谓语折射出的价值观,以及经由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而带来的“舆论暗潮”。

  邰梦溪以当下网络广告为基本研究对象,以网络电商“双十一”广告为典型案例,对网络广告语中出现的冲撞传统语言禁忌的社会语言应用现象进行了质性分析。她发现在“双十一”电商广告中,语言习俗中涉及性活动和粗口脏话的禁忌在网络广告中出现了脱敏现象,收入中等的“白领职业青年”以及正在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学生是这类广告的目标受众,形成了一种以符号化消费为表征的“消费的风格化”。这类广告其实是后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纵观工作坊的五大主题,体现了城市作为一个文化空间,在社会维度上具有的不可复制的丰富性,以及在文化积淀和民俗资源在观念相遇的意义上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工作坊通过十四个案例,对各种所谓“新瓶”与“旧酒”,或是“新酒”与“旧瓶”的变化多端的组合、拆分、重组的过程及其机制,努力尝试以更为宏观的视野与关怀,进行更为细部的观察与更为深入的体会。人与人类活动的传统,是所有关注的核心,黄剑波教授在总结时指出:“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对传统实体化的反思,更是对传统何以成为传统的反思,或者说我们应该考虑的不是being,即什么是传统;而是becoming,即如何成为传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思想市场 2017-06-0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杜谆]从零和到共赢: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弈
下一条: ·[穆昭阳]学科建设视域下的民俗学教学与民俗教育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