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浴佛法会前的下海庙,陈赟摄于2013年5月
同样是城市里的宗教图景,胡梦茵选择从乡村教会的角度阐释城市里的宗教文化。胡梦茵调研了北京东郊通州的一个艺术产业园区中的两个基督教会,分析了个体是如何致力于某种群体生活的。在信仰生活中,关于群体的想象被不断地实践和再生产,最终成为他们应对资本、都市乃至现代性的挤压的关键。
这些教会团体的成员往往都是些经济条件不好、具有自我认知的个体,他们意识到自身的敏感性,企图寻找一个群体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希望借助紧密的关系使其中的成员足够强大,足够面对他可能会接受到的所有压迫。然而胡梦茵却发现,这些教会团体发展到几十人的规模时就会发生分裂,分裂源于他们具体的实践模式的不同。每个人加入不同的教会团体,不断去实践他们关于群体的想象,后来发现不一样,他们就分开,重新去建立一个新的教会群体。每个人这样周而复始的分裂过程,其实就是他们不断的去试错的过程,胡梦茵将之称为持续的再生产的过程;而这个再生产的过程就是让他们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大波士顿地区剑桥市的朗费罗别墅里的历史再现表演,张晖摄于2015年7月
城市与记忆——身体和影像的印迹
在都市中,表演和大众传媒都是民众的社会记忆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工作坊的第三个主题讨论在旅游地和电影中人们如何通过身体记忆表达他们对于历史的态度和自我的认识。
1775年的某一天,美军与英军在波士顿遭遇,随后发生激烈的枪战。之后每到爱国日的时候,大波士顿地区剑桥市的朗费罗别墅(Longfellow House)里都会有历史再现表演。该地在独立战争期间也是乔治·华盛顿将军抗击英军的司令部,现在是美国的国家历史遗址。除了战争场景,还有日常生活的再现、中世纪音乐的再现,食物、医疗器械等的再现。
张晖认为正是由于这些高度准确的再现,“再现表演者”需要在同样的地方经历相同的事情,通过感同身受的方式去完成对于历史感的捕捉。这种捕捉是要通过大量的劳作,通过自己动手缝制衣服,通过大量的操演和自虐式的活动来完成的。然而这种再现不仅仅是停留于视觉上的相似感,而是通过身体的历练去体验这种超越时空的想象性的认同感。
在张晖看来,这种亚文化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越轨性。“他们很多人有很强的保守主义色彩,但他们做的事情却是跟美国核心的民主自由观念的直接对话,同时还要用一种另类的讲述历史的方式去颠覆美国普通民众所接受的这种主流意识观念。他们觉得自己担负着非常严肃的教育公众的职责。”
与实景演出不同,李静盘点了近几十年来香港僵尸电影中的鬼物形象,从性别和身体的角度阐释了城市与记忆的关系。她认为上世纪60年代之前,僵尸的形象是比较多元的,而80年代之后僵尸的形象就趋于单一,着装大多为清朝服饰。这一现象固然与香港媒体的大力宣传有关,而挖掘其中更深的原因时,李静认为这与当时香港回归的消息给香港民众造成的复杂情绪是有关联的。“无论是穿着清朝服饰也好,还是对抗异族吸血鬼也好,都是一种寻找自身的文化地位方式,建构香港自己的身份的方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思想市场 2017-06-09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