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华塔、塔龙华,三月庙会游龙华,龙华地方出桃花,千亩桃花映面红。”每天清晨,徐汇区龙华街道的上千位居民,跳起自主创编的“龙华民谣花棒操”。这套操取材自龙华民谣。两年来,龙华街道携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抢救性挖掘整理了近百首流传于龙华地区的民谣。日前,汇编成册的《龙华民谣》一书首发。
民谣是部地方活史书
收集到的近百首龙华民谣,流传最久的有1000多年历史,按照“风物”“四季”“民风”“描物”“童趣”“拟情”“纪实”“规劝”分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陈勤建说,龙华民谣记载了龙华人的乡愁。民谣集中有生产生活知识,如《养蚕歌》《卖白果》;有庙会里的戏耍技艺、寺庙习俗,如《隔壁戏》《调狮子》等;也有龙华的街头生活景象,如乞讨歌谣《乌龟上街头》等。另外,还收录了吟咏龙华风物人文景观的民谣,如《龙华塔》《龙华小镇》等;《八仙庆寿》等民间神话与婚恋题材的民谣也有数首。
“民谣是记录地方社会生活的活史书。”在陈勤建看来,《十约郎》《十二子》等多首龙华民谣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十二子》将十二个月与龙华生活生产习俗结合在一起,并选定有代表性的农作物、习俗来记录每月农事。‘十月里向造房子’‘十二月里养小胖子(生孩子)’等关于家庭生活、生产建设等习俗知识,是过去尚属农业耕作区的龙华民众面对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的一般观念。”
各种途径寻找民谣踪迹
回忆起龙华民谣的收集、整理,龙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海英的最大感触是“坚持”。“随着龙华街区的改造,祖辈都居住在这里的老龙华人已经很少了,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负责民谣收集工作的工作人员,一边打听老龙华人的所在,一边咨询专家、去档案馆翻找资料,从各种途径寻找龙华民谣的踪迹。“年纪大的老龙华人把民谣哼唱给我们听,但有时候唱不全,我们听到两句完整的,就开始找资料,慢慢地补全每一首民谣。”老城厢里长大的曲艺理论家、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徐维新也加入到龙华民谣的收集中。“上海滑稽剧团有个传统的段子《龙华塔》,以龙华塔为载体,有几段绕口令。在整理、新编段子的过程中,我也收集到一部分龙华民谣。”
2016年,“龙华民谣”被列入徐汇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龙华民谣》一书的编辑出版以及加大“龙华民谣花棒操”的推广外,龙华街道还邀请了一些专家,对部分龙华民谣进行谱曲,拟举办“龙华民谣歌咏大会”。同时,街道还将选取一两家区域幼儿园作为“龙华民谣传唱基地”,将童谣编入教材,让儿童在简单有趣的形式中接触风土龙华。
文章来源:中国上海网 2017年5月26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