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河南大学“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暨“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
  作者: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02 | 点击数:9411
 

  吴晓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我通过这次研讨会谈一下自己的感受。首先我的单位是民族文学研究所,主要做的是南方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我的研究后来有一些转向,与山海经的研究有关。山海经研究之后着眼点慢慢的又与中原这块联系起来。那是因为当时山海经的研究有关“观象”,所以就有了观象台在哪里的问题,所以我追到了河南济源,在那里做了一些调查研究。从那个时候我就感觉河南的文化是作为中心是向外呈放射状的,别的不说吧,比如:昆仑。因为它是观象的,它的范围很小。所以我觉得昆仑一定是在小范围内,济源周围的某座山,后来我认为是在山西析城山。如果是这样的话,昆仑是一直往西走,从汉朝开始就往西走。往东就是扶桑,观日的一个坐标。作为一个地理名词还是国家的名字也好,比如日本。从山海经的研究我就发现中原的文化是向四周扩散的。我们研究所曾经有个重点学科,我们当时想叫“比较文学”,但是院里没给批,所以改成“文学关系”,其实就是“比较”,比较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包括这个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我也做了相关的调查并且写了一篇文章《中原神话语言基因变异》,我从语言方面梳理伏羲、女娲、嫦娥、后羿名称之间的关系。因为我服务单位的关系,但是我不想只停留在中原这块寻找他们的关系,所以我便去了南方少数民族寻找相关的遗迹。我发现这些名称在南方的少数民族有很明显的遗迹,比如在苗族兄妹婚礼读作“boyi”,这很明显说的是伏羲,因为羲原来读作“yi”,我们可以推测在这个神话传到苗族地区的时候在中原或是某个时期,总之是在读作“boyi”的时候传过来的,在壮族地区也有兄妹婚姻,但是主角叫作“fuyi”,“bo”音变了“yi”还在,文化的迁移和影响从中可以找到很多的元素。前不久,我写了一篇《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的中原神话元素》,今年刚发表的。最近我们研究所有个课题——“中国神话学”,我们有个小团体,集中做这个课题。讨论过后,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做盘古神话。这个月初我们到大瑶山跑了半个月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考虑盘古神话的起源问题。在去之前,我也一直翻看有关文章,盘古神话中原痕迹很强。经过考察,发现盘古神话在商丘和淮阳都有流传。而且有关主角他们有两种说法:一种叫盘古,这个我没认证,因为我没去做调查;另外一种是盘古神话的故事结构,主角叫伏羲。我们考虑有关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很疑惑,在淮阳祭祀伏羲的时候为什么会有“泥泥狗”,跟狗有什么关系呢?我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有关于盘古神话在中原起源。具体地点在哪里,我们也不清楚,但是这是个汉族神话。这个月在大瑶山调查的时候,我注重关注苗族、瑶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为什么会接纳这个盘古神话。有当时和别的学者讨论的时候,有人说和逃税、避税有关,我觉得其实不然。通过我跑了这半个月,我开始悟出一点还是和逃税没有关系,和民间信仰有关。我觉得还在楚国时候,楚国的统治是从河南下去。楚国的百姓是当时的苗蛮,就是现在的苗、瑶一些民族。他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通过民间信仰仪式能向少数民族渗透过去,被他们所接纳。湘西的苗族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信仰系统,一套是苗族的,一套是汉族的。苗族祭祀伏羲女娲,但是它的体系是汉族的。但是它已经接纳,认为是我们自己的。我想盘古神话当时也应该是走这条路子。接纳的民族大多是这种情况。瑶族是最盛的。我们现在通常说这是“谣传道教”。通过这么个途径进行传播,但是估计时间比较长,从汉代以前就开始了。正式的宗教成立之前都会有这个过程,我希望大家也来做中原文化研究,也欢迎大家来南方做相关研究。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我是1985年北大毕业之后来河大的,师从张振犁先生,给张振犁先生当了两年助教。在开封期间,1985到1990年期间,我在这儿工作了两年,回去读了三年硕士,这期间我写了几篇文章,都是关于陶瓷和冶炼这两个行业的,神灵崇拜的问题,可以回应王洪伟先生刚才所讲的陶瓷业的窑神信仰。因为古代陶瓷冶炼行业是放在同一个行业的,都是用高温来制造器物。后来我在韩国工作,正好韩国也有这种传说,我也把它们纳入进来,后来又陆续写了两篇。我通过这个例子,我正好研究过这个东西,就谈一谈窑神信仰与区域社会的关系问题。正好符合研讨会的主题。运气好,赶上了。

  陶瓷行业有一个传说,龙凤瓷床是最典型的。皇帝下个命令要造一个冬暖夏凉的、用瓷器做的床,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传说就这么讲。造不出来,但限期就快到了。工头压力很大,睡不着觉。他的女儿就问怎么回事,有什么烦恼的事。到期完不成,是要杀头的。他女儿也很着急,人一着急晚上就做梦。梦见或是白发苍苍的神仙、老头,或者是观音菩萨。总之会来这么一个神来跟他说,你得救你爸,怎么救,你得跳进窑里面,然后就能救你爸爸了,东西就能烧成了。第二天就跟着她爸爸进了窑厂,火正旺的时候就跳进炉子里面祭神了,瓷器就烧成了。这一个传说在陶瓷行业有,历史上最早的记录是冶炼行业。《吴越春秋》里面记载,干将莫邪投炉,有的说是夫妻两个都投炉了,有的说是干将莫邪的师父投炉了,有的说是干将莫邪没投炉,是莫邪人没投进去,而是把发絮、头发、指甲剪下来一些代替活人。但是这些记录都不是很完整。我就说为什么要祭?说是里面有邪气,烧不化,需要一个人。这事情含糊,敬的神是谁也说不清楚。可是到了唐朝《武帝纪》有一段记录说铁矿石很好,你要是想铸造出来铁器、宝剑来,需要神的同意,得给窑神聘女人,给窑神送老婆,就像给河伯娶妇一样。文字非常简单,但是特别清楚,最后我就推论,这个传说是有一个原始原型的。过去我受文化进化论、比较文学的影响,觉得有一个历史原型。这个原型应该是唐朝典籍中的记录,其他的《吴越春秋》等,我觉得其他里面的记录都是已经变形,最原始的原型应该是给窑神送一个女人去,这样就能得到窑神的保佑。冶炼行业的这个传说后来和陶瓷行业结合在一起。但是陶瓷行业在前还是冶炼业行业在前,我考证不出来。这两个行业叫陶冶行业,他们共同崇拜窑神,都要给窑神送女人。因为我在全国查到了七十多个异文,每个城市只要有钟楼,基本都有类似的传说。从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西部到甘肃,东边到江苏海边,北边到北京城,南边可以到江西,广东的没查着。陶冶行业都有给窑神聘女人。原型应该就是这个,是原始的人祭的方式。但是后来人祭毕竟和整个文明潮流有所相背,所以后来就转化其他方式,比如用头发代替活人,用血代替整个人啦,诸如此类的传说很多种,有各种各样的变异的形式。那么这两个行业为什么会拜窑神,而且用如此残忍惨烈的方式祭窑神?因为这两个行业的成功率非常低。过去高温是很难控制的,现在温度提高到一千五百度就一千五百度,要两千度就两千度。过去要达到那种高温技术,烧瓷要达到一千一、一千二,这是瓷和陶的温度临界点。要达到那么高的温度,青铜器的冶炼要求得很高,根本无法控制。需要很特殊、他们不能认识和控制的某种自然力量来帮助他们。所以他们需要拜神。拜神用那么残忍的方式,因为原始时期早期就认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为了神灵献出生命是对神的最高的一种崇敬。这个信仰对他们的社会,神圣是社会造成的,社会生活需要。这两个行业涉及的面比较广,比如陶瓷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要从山上采瓷土、陶土,然后加工,到最后的运输。采炼过程非常长,因此需要大规模地形成一个烧窑区,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才符合经济学原理。有一定的规模才能进行专业化的经营,经济收益才能提高。

  中国的陶瓷考古发现,很多东西都找到了,唐朝的官窑找到了。2012年在邢台地区的一个县找到了唐朝的官窑,中国白瓷的最早发源地。过去说定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到了宋朝,五大名窑,官哥汝钧定,河南定窑后来就取代了邢窑,更纯净了,然后河南占了三个,钧瓷、汝瓷、官瓷,官瓷就在开封。河南地区的陶瓷业很发达,邢窑的窑址有一百多座,规模非常大。河南的汝窑也发现了,周围也是很多个窑炉,规模都很大。规模大了之后,社区需要有一个认同、需要共同协作,需要共同遵守某些规范。所谓遵守规范,从经济学的角度就是要做出牺牲。有所为有所不为,明明知道对自己有好处,但就得把自己的某些物资利益牺牲掉。必须有一个神圣的道德在背后支撑,你才愿意做牺牲,才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愿意牺牲就是有道德的表现,出于神圣性的需要就必须需要塑造一个窑神信仰,至于窑神是谁没关系,你说孙膑也好,还是金火圣母、风火仙也好,景德镇的叫风火仙,反正就是弄些神圣人物来加以崇拜,以此来建立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用这个道德规范来整合这个社会,这个神灵社会由此而来。我调查到汝窑也有祭窑神的传说,神垕镇也有,崇拜的那个师傅是卢师傅他,要烧一个鸡血红的瓷器出来,烧不出来。因为古代还原铜的技术很难控制,烧不出来。他女儿就投炉死了。这都是传说。到宋朝的时候,河南就成了生产瓷器水平最高的地区。景德镇那时候还完全没有生产出民用瓷。宋朝灭亡后,汝窑就中断了。汝窑在宋徽宗时期一共干了二十年,金兵一打来,金朝没统治几年,然后元朝就来。河南的这一批工匠就跑到南方,相当一部分人就跑到了景德镇,“浮梁瓷局由此产生”。元朝的时候政府支持,因为瓷器能换外汇,元朝的时候都是外交的。这批工匠过去,这个信仰就带到了景德镇,所以景德镇也有窑神,也有龙凤瓷床的传说。明清官窑管理得非常严格,越窑厂里面设置风火仙的庙。在明朝的时候,为什么要设置这个神庙,这个神从哪里来的,是在明朝嘉庆年间要制造一个大容缸,那个容缸现在挖出来了,一共挖出来俩,一个完整的在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一个残破的给北大博物馆了。但是展览就拿来了俩,展览结束后就把好的拿走了。在明朝烧制这么大的瓷缸,成功率极低,它会变形,高温一烧它会塌,往下出溜,会变形。给我们的那个就是变形的,一定是不合格,当时给砸了,现在又把它复原出来的。容缸烧不成就要杀头,结果一个男工头洪金说是投窑自杀了,但是我是无神论者,从实际情况来看,投窑是不可能的。我相信大概真自杀了,皇家的工作没有完成,没烧成,明朝的法律非常严的,你是一个总兵打仗失败后得杀头的。你是这个地方的知府,这个地区被占领了,你就只好战死或者自杀,没别的出路。所以工作没完成他一定会自杀。自杀之后,按照当地的传统,死人之后就会引起民变。政府马上就取消了这个禁令。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老百姓也得救了。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觉得对不起那个人,就把那个人崇拜为新的窑神。可是这个新的窑神是男的,过去的都是女的。最初是男的,中间少说了一段,要活人祭祀,那个脾气暴躁的、好色的窑神信仰可能衰落了。衰落之后,就把给窑神献的女人,窑神的老婆具有牺牲精神,符合后来的道德,她就成为新的窑神,就叫风火仙。传说里面几乎全是女的。后来就成为一个传说,有的说是她为了救父亲,代表孝顺,也有河北定窑的说是为了救他丈夫,是他丈夫被杀头。这都符合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因此他们就成了中古社会后能够接受的神灵。符合道德,又长时间祭祀这个。

  到了明朝之后,有一个现实发生的事情,因为督窑官唐英在那里工作了很多年,可能是一个真事,这个人后来就被崇拜为神。但是时间长了,不符合传说的传统。清朝初年风火仙是一个男人,到了清朝中期以后,风火仙拜的是女神,后来男神女神来回变换。但是或者是传说中或者是现实生活中的仪式都是用活人,早期使用活人的,后来就用某种替代品。再后来还有一个仪式很特别,总是要拜一双鞋,北京钟楼故宫娘娘庙,现在拆了,我当时去还有。敬神一般都是摆的高级祭品,但是祭品里一定有一双鞋,为什么?我查了一下,陶瓷和冶炼行业禁止女人进窑厂,高温光着脚进行生产,鞋是放在外面的。这个女神当时要跳冶炼炉的时候,她爸在后边紧抓了一下,没抓住人,就抓住了一双鞋,所以钟铸成以后都是“鞋鞋鞋”的声音。我听的钟楼都是“铛铛铛”的声音,他说是下雨天的时候是“鞋鞋鞋”的声音。有几个陶瓷行业还保存了一些残存的风俗,女人不能进,男人能进,祭品里面都要摆一双鞋。超自然的叙事背后不是纯粹的想象,袁珂先生说是纯粹的想象,我不同意,我认为这背后是有复杂的原始信仰存在的。神圣性的需要,超自然神话叙事出现,整个信仰的出现,窑工集团或者是冶炼行业群体的运行需要一个很神圣的观念、价值观,这个神灵就是神圣价值观、道德观最后的一个依据,所以民间信仰对于维持区域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我讲的就这么多。

  高珊珊(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首先,我能回到母校,来参加这个活动,心里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吴老师的邀请。我从大学毕业后就分到了省文联工作,在一家故事杂志社工作,它最初是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个杂志社。因此,我的工作始终和民间文学非常接近。在这么长的日子里,我的工作也发生了非常多的改变,但是对民间文化、民间文学艺术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每逢这些活动的时候,只要是有机会,我都非常愿意来学习。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因此,民间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源泉,而且也是各种文学形式的源头。我们只有用民间文化垫底,才能在其他的文化艺术领域里展翅飞翔。最后预祝我们这个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一路风生水起。谢谢大家!

  吴效群:下面有请我们河南大学的李秋香教授。

  李秋香(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主要谈一谈最近几年和吴老师一起,在豫北豫东南地区的调查。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民间信仰的区域性特点非常明显,比如在豫北地区,村庙是非常发达的,关于村庙的发展有官方的支持。另外在豫东南地区,村庙非常少见,基本上没有。但是区域性的信仰,比如女娲伏羲信仰,还有淮阳的人祖信仰、西华的女娲祭是非常发达的。最终是有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区域性造成的。为什么北方,豫北地区非常发达?为什么豫东地区不是这个样子的呢?那里是另外一种情况。我觉得豫东南一带之所以信仰非常发达,是和历史上遭受的灾难有很大关系的。豫东南地区也是中原文化发展地之一。历史上的洪水灾害和蝗虫灾害都很多。另外官方对于民间信仰的重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西华调研,伏羲女娲就是一对兄妹结合孕育人类,但是现在,特别是西华一带,在官方的支持下,他们竟然把伏羲替换掉盘古,说成是盘古和女娲共同创世。这个现象我就觉得官方在里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若干年以后,百姓口中到底流传的是盘古和女娲的神话还是伏羲和女娲的神话。当然,西华是有盘古寨,有盘古遗迹,有相应的盘古神话,但是把盘古和女娲结合在一起,这是在官方的支持下形成的,那么民众们到现在也同意这种看法。但是有的就不同意,这以后的走向是什么样呢,就不清楚了。官方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古到今,政府力量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另外豫东地区,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关系结合起来比较好一些,因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豫北地区的基督教信仰不是很发达,但豫东地区有很多基督教堂,基本上邻近的村子都有一所非常大的教堂。区域性和民间信仰的关系的研究,这就是我这几年的工作,谢谢大家。

  吴效群:有请张大新教授,河南大学地方戏研究所所长,他在河南地方戏研究方面在全国是最好的,做出了很多东西。

  张大新(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谢谢大家。今天来这个会,有很大的感触,这个中心的建立,把民间文化传承和民间信仰区域社会结合在一起,正好在我们河南大学,民俗学研究和戏剧的研究结合得非常紧密。戏曲恰巧是民间信仰集中显现的区域。当初老百姓受教育最主要的是戏曲,戏曲是其他艺术不能取代的。民间信仰是支撑戏曲的一个重要动力,而且中国戏曲的源起就起于民间信仰,或者说它的原动力就是民间信仰所提升的宗教信仰。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也都是起源于宗教,宗教的原动力都是民间的,这种信仰,多神信仰,泛神论信仰。所以从宋代到现在,戏曲和民间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在民间戏曲当中的民间信仰和区域性的民俗特点,集中在戏剧舞台上。诸如此类,所以这个中心成立正好符合另外一个中心,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基地,这个基地就是我们河南地方戏豫剧组成的。各种民间戏在过去都是和民间信仰和区域性信仰密切相关的。所以中心成立以后,我们戏剧的方向,以后将和民间信仰、民俗活动研究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戏剧研究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才有提升空间,才能在更大的范围之内解释、演绎、理性地归纳认识这个信仰和宗教,或者和当今社会的发展、社会协调,这种关系才能得到提升和理性认知。这个中心的成立对于我们艺术学院包括陶瓷研究、戏曲研究纳入整个研究系列,而且在中心的指导下会把戏剧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谢谢大家!

  杨旭东(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编辑):感谢吴老师还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说实在我确确实实是来学习的,没打算要说点什么。既然有这个机会呢,我就想借这个机会把我心中的一些困惑请教在座的老师。我也是民俗学出身的,对民间信仰这个问题一直比较关注,也写过一点东西。在我心里,我觉得民间信仰在河南是有特殊意义的。吴老师选择这么一个话题也是有特殊意义的。民间信仰在河南、在中原是一个问题,但是在江浙一带、在东南沿海,某种意义上它不是个问题。我们的问题和东南沿海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在东南沿海它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了。民间信仰没有全国性的,基本上都是区域的,至于区域的范围大到多少,可能是一个村子吧,也可能是周边几个村子。根据我的成长经历,我小时候是没有这样的问题的,进入21世纪之后,突然一下子,各种方面,复杂性和丰富性超过我们想象地出现。其实学界有过一些回答,比如说是经济的动力、出于文化的考量等。包括郑州文庙香火之旺也超过我的想象。民间信仰之于我们中原地区,还需要再深入研究。乡村中会以各种策略,甚至是不被认可的方式出现这种民间信仰,过去是没有这样的现象的,只在这十来年大量出现,现在也波及到了城市。民间信仰和城市的结合,在江浙也不是问题,它不是以文物古迹的方式出现的,它就是一个信仰的场所,是正常的。我在郑州生活,就目睹了它从一个民间小房子,变成了一个大院子,一座正规的庙。但是国家层面对这些是非常挤压的,是没有空隙的。但是在这样一个强大的话语体系中,它又长出来了,它背后深层的东西同样值得我们探究。我看前两天的一个报道,淮阳庙会期间的香灰都需要用挖掘机来铲。这样一种强大的力量,我总觉得学界现在的一些回答不很过瘾。这是我的一个困惑,谢谢。

  吴效群:还有一些从事这一方向研究的年轻老师,以及近几年从各地回河南工作的年轻的博士们,都和大家交流一下。李昉教授是音乐舞蹈学院的副院长,从事民间舞蹈研究、创作和教学。

  李昉(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个研讨会,能够跟大家,跟各位领导学习。我主要是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现在在研究河南甚至是中原地区的民间舞,主要给大家介绍下目前的现状。大家都是搞学术理论的,你们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但是我们舞蹈是很特殊的一个学科,我们传递思想的载体主要是靠作品。我们要做三件事,第一件是理论研究,这一点大家都是一样的,第二件是用民间舞蹈的素材来做全新的舞台形式的创作。舞蹈史是由作品构成的,如果我们忽略了舞蹈的创作,那么只靠民间自然的传延,很难起到更深层次的作用。现在很多舞蹈之所以失传,是因为它和现在的时代风貌不太相符,我们有必要在创作中改善这一情况。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教学。在教学上我们现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河南商城的花伞舞引入教学中,在去年,开封的盘鼓舞也正式纳入我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我们在做教学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民间艺人请到我们的课堂上,原封不动的来教。但是我们用这种方式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这种方式缺少一种高等教育的标签,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个教材,是高等视域下的民间舞的一个教学。所以也是希望大家能够给些意见,到底是完完全全按照民间艺人的搬过来,还是依从高等教育的特点。去年我们的作品是获得了一个全国的金奖。在此之外,我们的研究生也在做相关的创作。有一个研究生是做了一台三分之二是河南民间舞的节目,接下来我们会做整台都是河南民间舞的节目,也希望到时候有机会邀请到各位专家领导光临指导,为我们河南民间舞的发展、传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层面的帮助。谢谢大家!

  吴效群:下面我们请历史文化学院的张朝晖副教授,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剪纸艺术家,他剪东西的精巧程度大家想象不到,一会儿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作品。

  张朝晖(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很高兴今天能和各位老师一起交流,时间关系,我简单汇报一下。民间剪纸内容比较多,博大精深,也是民间信仰的源头,最早体现民间信仰。剪纸艺术因为民间信仰显得神圣。咱们中原地区呢,我们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从图片中我们看出蟾蜍也就是青蛙,本来很丑的东西,但剪出来就非常美,非常神圣,而且在服装上,在袖口上,可以剪一些花型。我们就想,这不是简单的青蛙,而是一种信仰,也是我们原始图腾之一。后来我们经过调查,又看到一个图案,是一个盘着的蛇,旁边有一个青蛙在吃飞虫,后来我们想,这是民间信仰演变的结果,与生态自然的现象有关系,后来我们觉得民间信仰在民间剪纸领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从民间剪纸流变的中,从偏远地区剪纸的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民间信仰的倾向,谢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原文化研究”2017-04-27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第四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7)招生简章
下一条: ·中央民族大学:强化民俗学研究问题意识
   相关链接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葛金华]太湖流域“白鱼传说”的叙事逻辑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程浩芯]民间信仰研究的文本进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