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河南大学“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暨“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
  作者: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02 | 点击数:9412
 

  王洪伟:刚才吕老师提到的这个实践的主体性,杨老师又提到地方文化的丰富性。这个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尤其是杨老师的信仰在这个区域里面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我们会进一步的在这上面去发挥。实际上,今天我们河大做戏曲的,还有民俗版画,还有张朝晖老师做剪纸的,等一会儿,我们会一一来介绍,下面有请陈进国老师。

  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研究员):首先,很感谢效群老师邀请来参加河南大学这个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以及“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的学术研讨会。我想,河南大学主持来推动这个中原地区的“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的这个综合性的研究呢,我觉得正当其时,也正得其脉。我不太了解其他学者的研究,但是以我对效群老师的了解来说,他继承了中国历史学和民俗学的传统,特别是可以堪称是中国民俗学之父的顾颉刚先生的研究妙峰山的传统,他自己博士论文也在做妙峰山的研究。所以说,河南大学这边呢推动这个“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的这个研究,我觉得正当时。讨论“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的研究,这个主题呢,可能在早年的港台学者还有欧美的一些理论学家或者是福建、广东这一带的学术界的比较重视这个区域社会的问题。重视像地域社会、区域社会等等这些里面的信仰组织、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些思考。但是,大家的眼光都局限在整个中国所谓的边缘的地方,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到中国的最核心的地域。中国有个著名的考古学家叫苏秉琦先生,在区系类型研究里面,他提出一个非常有名的说法叫“满天星斗”。他认为中国的文明起源上是多元起源的、互相作用。他认为中原的文明是形成了最初的中国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文明的栖息地。那中原文明用他的话叫做次生性的文明,那么作为次生性的这个中原的文明呢,事实上它之所以能够生成一个形成词汇的最初的中国呢,就在于说它有两大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就是它是四面八方的文明成果的汇合,也就是说华山、泰山、北方包括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的影响。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这个治水业,治水的文明推动着所谓早期的中国的形成。那我们呢,在中原地区讨论中原文明的这个它的这些起源,特别是比如说反映出原初的文明形态这个像民间信仰等等这些,那事实上是我们关注中国所以为中国那么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的路线,所以说在河南大学呢,这种民间信仰与社会的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研究呢,我觉得是非常正当时,也就是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的。也就是它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何以为中国,中原地区它怎么会成为中国文明的一个起源的地方。那我想在河南这种中原地带,好多的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应该有一个更宏大的视角跟眼光来思考就是中国何以为中国的问题,所以说当我们在河南大学要讨论这民间信仰,其与区域社会关系的时候,不应该跟着这个在边缘地方,也就是说华南学派,或者日本从事民间社会经济史的那帮人讨论的地域社会这样的研究视角放在所谓的近代或者当代。那应该在中原地方呢,这种民间信仰,其与社会的研究应该将眼光看得更远,可以上溯到早前的夏商周以来的这个中国的民间信仰。所以说我觉得中原地区的这种民间信仰,区域社会的研究如果说未来有更好的研究路径的话,有几个方面可能是非常值得反思的。一个就是对中原地区,它周边地带考古学最新的一些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再一点就是我觉得河南大学可能是抓住了一个非常重大的主题,就是考核你这个黄泛区内这个跟水方面的关系的一些研究,那么如果民间信仰,其与社会这个主题里面能更有效的去关注这个黄河流域,黄河中游这一块的治水治理方面所引发的一系列的跟社会的这种互动,去作一个深度的挖掘跟思考,那么可能也是我们去反思中国和认识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的基础。昨天我听到吴效群老师谈到说他在做这个黄泛区的这个地方的一个民俗志或者影像志的时候,我就感觉到非常受刺激,这显然是非常好的一个主张。当然,近年来的这个民俗学讨论这个流域的类型或是以一条河为中心的讨论,那我想河南大学现在做的黄泛区的这个其与社会的思考应该是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也富有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那它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这儿有一个非常好的学术的资源跟传统,那么在这方面可以完成一类著作,就是说一流的学术成果。我就说到这里,谢谢!

  石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好,谢谢啊,本来是来之前和效群说我说你别安排我发言啦,结果呢他这会出去了,我就没法了,免不了这个。我是咱河南大学培养的学生,所以今天回到母校特别高兴,看到母校发展的蒸蒸日上非常好,真是由衷的感到非常的兴奋!在这里呢首先祝贺我们中心的成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再一个呢,从咱们中原文化来说,我是生在河南,原来我觉得出去的时间长了就觉得咱们河南确实是个文化大省,也不是随便说的,中国这个历史上大部分大概一半的名人都跟咱们河南有关系,所以咱们的资源极其丰富,包括这个杨利慧刚才提到女娲这个说法,我从小的时候还没上学就听说这个兄妹俩怎么怎么样啊,刚才知道怎么回事,以前以为说着玩的,现在看来是非常有意义啊。那现在呢这个文化虽然是很丰富,但并不代表它就是竞争力,尤其是今天这个社会转型时期。今天才可以真正说是中国面临着几千年来未有的大变革。李鸿章那时候还算是个开始,今天才真正变化极其大,这几十年来我小时候的很多的生活的一些经历,生活的一些方式今天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消失的速度非常快,咱们河南文化这么丰富,但面临这样一个急剧转型的这个时期,如果不及时的把这个资料留存下来,可能再过个几十年,一百年,它就完全消失的无影无踪,无从追寻,所以说今天成立这么个中心做这样一件事情,从长远看意义非常大,它已经超出了河南,也超出了这个学术领域。因为这个工作关系吧,这几年我也接触一些,看了一些其它方面的书,发现现在实际上这个文化冲突是非常激烈的。抓住这个问题的何新,这几年揭露西方文化造假这个过程,其中他专门提到希腊,上学的时候就知道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什么的,经过他的一些考证,他发现古希腊、古罗马这个文化假造的,根本就是没有那回事。

  何新这个人非常了不起,真的是战略家,他说我们做一件事情呢,不能仅仅的局限于自己的领域里,这就是很有问题的。从他反应出来的这个西方造假这个过程,才发现实际上人类的竞争最后是文化的竞争,为什么西方一个劲的造这个,拿一些简单的例子说这个评诺贝尔文学奖,其他语种评的时候都不用翻译成外文,但是汉语,中文这个作家要想评必须翻译成其他的语言,你可以想象这种文化歧视吗?为什么其他语言不用翻,为什么汉语的小说必须翻译成外文才能评奖呢?中国文化的底蕴是深厚的,它就想从文化上进行藐视。实际上这种文化竞争是牵扯到每个国家之间的这个竞争,习总书记在日内瓦的时候不是提到为世界提出中国的方案,这个方案里面应该有包括文化的方案,而且文化是更持久更长远。现在西方文化在全世界还是处于垄断的地位,那中国的文化呢,将来要想跟中国的地位相匹配,必须有中国的文化上的一套价值系统,但是这个价值系统目前还看不到有这个出现的曙光,但是你这个必须要有,将来这是你绕不过去的一个坎。那怎么办呢?最起码要先做基础性的工作,先把中国的文化先梳理梳理,这些年来从五四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一个很低的位置,现在终于认识到它这个价值。将来你的文化不可能说突然提出一个新理论,然后世界上就能接受。就像西方文化一统世界一样,中国文化要想出现这样一种能够被全世界认可的一个形式,一定是基于中国的历史,它不会凭空而来。咱们今天所做的这个工作,这个民间文化其实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应当把它看做一个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牵扯到一个国家间竞争力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毛泽东看这个问题真是透彻,说学术是为政治服务的,其实文化从根本上讲它就是这样的。西方好多学术流派,它也是为西方的文化服务的,完全为学术而学术从我个人来讲我是不太相信的。不管从主观上承认不承认,那它客观上肯定是在为某一个利益服务,某个利益集团。中国的当然应该为中国文化服务,这是毫无疑问的。咱们河南是文化大省,在现代这样一个形势下,如果不及时的把中国的文化脉络梳理清楚,将来中国提出这个方案就没有合法性。过去这个皇帝改朝换代,他要有合法性,今天的中国要想在全球提一个中国方案,你这个合法性得有历史渊源,不会凭空而来。西方文化想说文化优越的时候,它为什么要造假古希腊文明?亚里士多德著作里边曾经提到古希腊半岛这个地方当时人口就两万多人,它怎么可能创造出那么辉煌的文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好多的所谓的古希腊雕塑全是糊弄,在卢浮宫里边像那些写的就是说原先在哪不知道,那些所谓的古希腊雕塑,吹的吹上天了,不知道原件在哪,全是复制品,全是造的。它是为了树立自己文化的底气,说我们西方文化就是好,你们得学习,所以上文化领域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我们不仅仅是要把它放在一个纯学术领域当成问题看。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我们吴兄做这个事情是功德无量的,不仅仅是为了咱们河南的这个文明有价值,而且对于中国的长远的文化看意义非常深远,所以在此祝贺!

  李松:前面听几位,我是在认真地记。刚才听杨老师说,我也很有启发。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对于区域的划分包括区域内部自己的关系、重建。区域社会的一个特点,我们说这个水族,三十多万人口的这样一个社会,它的社会组织跟它的信仰体系,大认同里面再分成小认同,一直到社区,一直到一个村落,三个庙,摆三种神,总体有大的认同,还有自己的小的划分。其实就讲到我们的民间信仰跟我们的组织、跟我们的社会秩序,跟它整体的文化秩序,包括同与不同。最近我们一直在考虑竞争条件下的秩序,竞争的底线,实际上跟这个都特别地有关系,就是特别启发我,就是关注的联想,包括陈老师说,我们区域文化研究在中原这个地方,要有历史面相的考虑,跟考古相结合,我也很认同。我说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跟我们民间文化有很直接的关系,我认同中国文化现在的价值关怀,是有赖于大家共同努力的一件事。我们的价值陷入困境,主要是不挨饿、不挨打、不挨骂这三个过程,我们慢慢走,解决不挨饿、不挨打、不挨骂跟文化价值关系密切,我也很认同。我话就到此,我真的是来这儿学习,不耽误大家时间,谢谢大家。

  王学文(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科技处处长):杨老师和我老师岳永逸都是我北师大的老师,我是忝列于侧。我简单讲两句这个事情,就是包括推动这个“中心”的建设,一起推动吴老师课题的开展吧,做一些工作。其实我对河南的经验很少,就是有一次吴老师在他的骂社火中,是我们的一个节日影像志拍的时候,这里面可能很多老师看过他的这个片子。骂社火是我跟他做了几天的田野调查,后来我就说吴老师你拍了一个假的骂社火。通过他的骂社火看到了在豫西灵宝这个村子,东西常村用一种戏谑式的骂来当村落过年的一种社火形态。以前我也没有见过,而且中原也应该说是一个礼仪大省啊,用这样一种方式达成一种秩序的再现。当时吴老师拍的时候,把它拍成了一个就是在非遗保护的情况下,然后村民都很热闹,当然也拍出了一定的落寞的状态。其实后来我说,其实那个村子的丰富性是我们的影像远远没有表达出来的。因为这个村子有信仰的外来宗教基督教。后来我说怎么基督教的人他会参与骂社火的这个游行吗?后来我说你没发现那个花车上它摆的有小玩偶,那个形象是圣诞老公公,摆圣诞老公公的呢那就是信基督教的家。他们尽管不做骂的这个,觉得他们在村子里展示、游街啊,到别的村子去邀骂啊等,这个还是有的,这个细节完全没反映出来。还有一个呢,我们骂社火是在东西常村的一个寺庙里,应该是在关帝庙里开始起,关帝庙旁边镜头里就没有一个,其实它是一个非常恢宏的基督教的教堂,是属于村落里的标志性建筑,这就没有拍。所以后来我给很多老师都说过,我说骂社火的成果,就是我们的记录或研究某种东西都是一个剖面或者侧面,怎么达成一个立体呢?这需要我们各个专业的人,各种学术关照的人来参与,让我们把握对社会深刻的理解。其实这次完了以后我整理了一个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当时我想着发一下,就发给岳永逸老师。岳老师他没有去过。后来他给我说几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说这只是一篇调查报告,总之要发也可以,就只是一篇调查报告。不过后来他说了非常重要的几点,他说你没有对它这个地方的历史的梳理,更关键的是豫西这个地方又跟黄土高原这样一个往下走的通道,应该算是以前的民族融合,甚至是一个非常大历史的构建通道的过程中,然后在这样一个地方保留了那样一个,应该在咱们说奇异特别的一种民俗形态。他说这个如果你去翻历史,翻到那些文献的时候,甚至找民族史的一些东西,你可能才能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现在是这样,所以后来我说我学力不到,所以整个没有做。从这些简单的感受中就是说,我们建立“中心”,包括和河南大学建立这样一个中心,在这个题目下要做一些区域社会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有更多学科的人参与到这样一个非常复杂、丰富、灵动的中原社会的研究上来,我们也愿意通过我们的工作,跟李老师说的,做好我们的服务,然后更多的成果推介到越来越多的平台上,谢谢大家。

  朱靖江(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教授):首先热烈祝贺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一方面,效群教授在这两年和我有密切的合作,特别是在影像方面。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效群教授能够从一个文本研究的学者转向影像创作的专家。其实我参加和见证这种基地的建立和挂牌已经好几次了,包括西南交大、河南大学,我也看到了很多民间文化研究和发展保护朝气蓬勃的状态。这可能也是因为文化部这个发展中心持续有力的推动,能够在高校,特别是在很多的各个学科之间能够建立合作发展的平台。我本人其实研究的东西跟民间信仰和区域社会关系不大,我是做比较专门的社会人类学和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所以我更关心的可能反而是一些相对方法论的讨论,比如说影像志怎么能够成为一种文献,就是影像志作为一种文献,它的可能性大概在什么位置上,就是它的价值会在什么位置上。因为这些年我也看到,当然除了文化部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像中国文联也好,像住建部也好,像社科院也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国家级的一些项目开始以一种影像的方式来作为文献的存在,或者说是作为一种新的文献的研究的项目来发展。这和我们以前不一样,以前大家做项目就是写论文或是写报告,而现在,一些国家级的项目是可以用影像的方式来作为结项,来作为研究和进入的路径,或者说是一种文本。这些东西的价值何在,实际上是我一直也比较关心和一直试图在参与的这样一个路径。也包括这两年我也和中心合作,做了一个福建客家的节日影像志。拍摄的当地庙会,庙会和民间信仰和区域社会概念比较接近的,是当地村落地方性的游傩的一个仪式。它实际上体现的是当地客家的宗族组织怎样进行权力挪移。这个之前很多的学者做过详细文本研究,我们来做个影像呈现,展现影像和文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性。这是我当初参与这个影像研究主要的兴趣点。这点呢,我当初和吕微老师讨论过,文本研究或文字研究更多的是体现研究者他怎么了解研究对象,这样单向的表述方法。而影像体现的是他们当地人的形象、声音、观点、行动,更加直接的呈现他们自己的文化系统。而这系统可以与学界之间产生对立的关系,这就是人类学的主位和客位对话关系,这种关系我觉得在影像之中比文本体现的更加充分而且更有价值。影像志可以作为社区发展的动力,不仅仅以学者为主体进行影像创作。因为影像本身的便捷性,可以被普通人接受和学习的过程。当地人也可以作为他们自主的表达、社区影像志记录、写作和传承、教育这种自循环。实际上,我们做了十几年的研究,在青海和西藏地区,有很多的当地人进行影像文化记录和文化传达。“中心”近几年也在做新的影像志的拍摄。对于我们来讲,利用影像志来进行民间文化表达、记录与传承,在主体性上,在文化的自主表达上,在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上,比文字文本有更多的可能性。当然了,作为一种影音文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多加讨论尝试、探讨。影像志作为一种文献它的标准是什么,它的价值导向何在,倾向于表现当地人的文化观念还是学者自己的文化观念。还有它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我们知道拍电视和拍影视的方法很多,各种各样的方法,有些是电视台很喜欢用的方法,但是有时候我们觉得电视台的拍摄方法不能满足我们学术研究,所以我们要采取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方法包括后期的制作和剪辑。我们开了很多次研讨会讨论这个问题。比如一些具有神话色彩的信仰,女娲补天或是当地的民间神话等等,我们是用写实的方式进行口述还是虚构的方式呈现。这也有许多讨论的可能性。我们也讨论过虚构影像的可行性。比如动画片等不写实的东西,但是现在很多的动画实践者都在强调他们的动画作品与学术研究的融合性,就是没有办法用文本和纪实影像表达出来。我们应该在学科概念上进行标准的定制,另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我觉得这才是当代我们做文化研究的趋向。

  岳永逸(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感谢效群的邀请。我想说两点:一个是我想先破下题,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因为10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家中过会》,当时我写这个文章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无论是中国学者研究还是国外学者研究,长时间是把家与庙分开的,重家的就是传统的中国模式,重庙的就是我们后来的公共领域、事业、社会等,强调它的公共性,将二者对立起来进行研究,互不相扰。但是这10多年来,根据自己更多的经验研究,我就发现无论是当把家族庙宇之间的对立把它导到一个过渡带,可以互相转换的时候,那可能实际上是怎么样研究,信仰研究怎样跟现代社会变迁演进能够更紧密的连接起来。这10年来,我在妙峰山,尤其是在苍岩山,两个社区的观察过程中,我就发现过去的研究,基本上受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的朝圣模式的影响。我们特别关注人们怎么上山,在山顶干了些什么事情,但是不太注重山下。最后把圣山或者圣地庙会说成狭义的地方,这就使得我们认知的时候有一种局限性。因为苍岩山是极其典型的,围绕这个圣山有很多朝圣会,朝圣会不同的村落,不同的乡镇,它有不同的形态,围绕同一个题材,在同样的时间,家会、更会、神通会等等很多种形态。圣山庙会如果突破圣山的限制,我们也关注到山下,会是一副月映众星,众星捧月的星象图。这就形成了信仰的一个大区域,随着外界时代、环境的不同,是一个聚与散的关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信仰跟区域社会结合起来,有着它更多的意义。因此,基于这些认知,我去年刚刊发的一篇文章叫《民族国家:承包制与香火经济》。现在回过头来会说,我们今天的圣山为了发展经济会把它景区化,门也修起来,同时也卖票;另一个本来是景区原本没有庙,一定要修上庙,就是景区的圣山化。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了几十年了,而且形成了一种互相影响的状态。另外在发展地方文化的标语、口号下,尽可能进行大型实景演出,在全国比比皆是。实际上在我个人看来,我就把它归为了有官方、有商人、有当地群众群体参与的新庙宇,借由科技手段的,伴随着收入的,能增加当地村落百姓与民众的就业机会,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当下,关于中国这么多圣山研究的,泰山也好仍有很多。但是咱们河南最有名的嵩山,前期还有股市上市的等等工作。那么把它置于中原地区来研究的话,这些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我们当代社会的整个演进能够更深刻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进程的一个好转。这是我想说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我们说的民间信仰,其本意还是要指的是与我们国家五大制度性宗教相对应的是我们本土的,如果能突破官方话语的限制,考虑到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信众传出来的话,这个时候我相信我们需要做的事就更多。信仰在中原地区是一个不同的民族的文化、或者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始终在碰撞融合,出现了一种浮躁的社会心理,这个在中原地区反应是极其明显的。这个时候做的事就更多,因为如果只强调区域社会,我们会把复杂的事情扁平化、平面化。除了尝试用历史来观察区域社会,立足一个人的生命成长,人怎么形成的,立足于人的人生意义、生命历程,人的生命观是怎样的,怎么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这跟我们的信仰也是紧密相关的。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人有不同的驯化,同时所有的人又是今天的民族国家公民的一份子,有着公约性,在这些差异性和共性基础之上,我们要思考信仰在这个社会中对人们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原文化研究”2017-04-27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第四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7)招生简章
下一条: ·中央民族大学:强化民俗学研究问题意识
   相关链接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葛金华]太湖流域“白鱼传说”的叙事逻辑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程浩芯]民间信仰研究的文本进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