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书梅:好,仪式进行第三项,我简单说一下我们这个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运行,将来主任是吴效群教授,他是文学院教授,也是我们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主任有两位,一位是王洪伟博士,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一位梅东伟博士,是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副教授。
仪式进行第四项,请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教授和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李松主任研究员共同为“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吴效群(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在座的都是老朋友,这次能够在一起见证这个时刻,来这儿参加学术研讨,我感到非常高兴。黄河中下游或者中原这个概念,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由于自然、生产方式及历史进程的相近,这一区域在文化上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对于在这一区域从事社会人文学科研究的人来说,认识这一背景很重要,因为各种门类的文化都需要联系这一背景去理解,缺少了这个背景,很难产生正确的认识。同理,不同门类文化的研究,也都贡献着对于这一区域的认识,因此研究者们应该进行经常的交流,互相促进,相互启发。我们今天请的学者是民间信仰、神话、艺术、影像表达方面的,都是在这个区域工作的一些专家,请大家来就这个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跟王洪伟教授首先给大家汇报一下近两年我们中心要做的事情以及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我们这个中心,就我负责的民间文化这一块,有三个项目正在做或者马上做。第一个呢就是民间信仰与民间社会组织的关系,这项研究一个是国家社科的重点项目,一个是教育部基地的重大项目,这两年就要结项了,我们团队持续做这方面的调查好几年了。第二呢我们正在做黄泛区逃难群众的影像志,我们用影像的方式纪录当年亲历者的逃难经历,让那一段痛苦的历史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我们要拍记录片、办影展、出书,这是一个很大的选题。第三个方面就是中原神话研究。张振犁先生开创的中原神话研究是河大的一个长项,造就了我们民俗学专业的优良传统。而在这个问题上呢,今天具备了更好的研究可能性。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多年,南方史诗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在族源上跟中原同源,他们的史诗中还保留着上古时期一些中原神话的记录。我们想借助它们以及近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中原神话的角度对中华文明探源问题发出我们的声音,贡献我们的一些思考。这些呢都有赖于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跟我们共同努力。这是我简单的介绍,抛砖引玉吧。下面由王洪伟老师介绍一下艺术方面我们的一些想法。
王洪伟(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好,谢谢各位老师。我主要是做陶瓷研究的,我的专业呢本来是社会人类学,做了十年新闻,后来做了陶瓷。从08年开始做中原陶瓷这一块,因为五大名窑,包括定瓷,基本也在中原体系里面,有四个在河南,包括哥瓷也是受官瓷的影响,所以说它的一些工艺在神垕的高度甚至说比浙江做的还好。中原地区最重要的是历史名窑,我们所有中国的陶瓷的起源地,白瓷、还有青花景德镇的一些瓷品,大多渊源是在河南,所以一直在做陶瓷。做陶瓷第一块做的出版。刚才给李老师送了一套书,是第六套。这两年,我们今年年底大概出来15套书,一直在做研究性的出版,一直在推。一是在做各个瓷种的瓷史,比如说钧窑通史、汝窑的历史、三彩。我们在大量地通文献、田野调查、田野中实际性的烧造和口述,综合性结合地在做各个瓷种的历史。这两年我报了一些国家级的项目,就是做这个。我们中原陶瓷的核心点就是围绕嵩山周边,沿着太行山的东麓,一直到内蒙,这一带各个瓷种体系非常丰富,在世界陶瓷史上,这个是最根脉的地方,比较集中。那么实际上跟我们今天主题比较相关的民间信仰就是我们的窑神信仰。已知从宋代的耀州到河北、到河南,甚至到景德镇的窑神信仰,尽管说它有不断的变异,但是它里边蕴含了很多的一些相关的内容,包括信仰的神的名称、包括它的内涵。现在神垕做了很多仿古的开窑仪式,柴烧煤烧的都做很宏大的开窑仪式。本来说这两天跟吴老师说如果有机会要去看一看。
吴效群:下次下次。
王洪伟:因为很多窑这个仪式做的很隆重,有敲鼓的,敲锣的,很大的一个仪式。古代有没有呢,也不了解,现在有很多,各个窑都在做。我想在这基础上做一些华夏文明流传的逻辑机制,进一步切入里面,从钧瓷的技艺和它的一些造型、纹饰,上面的一些当年的民风民俗在瓷器中的反映,尤其是磁州窑,磁州窑成熟不在河北。上面大量的图案反映了当年宋元时期的生活气息,就是说瓷器反映了我们中国历史一些很真的存在,无论是它的工艺、纹饰还是造型。我觉得这些东西可能跟我们的信仰研究,包括我们的民间文化研究结合的非常多的,但是呢很少有现代人文社科的学者去研究我们的陶瓷,大多文博学者,而现在各个博物馆体系在做陶瓷研究。因为在高校的陶瓷研究,很大程度上是边缘学科,比如说我们在黄河文明中心我是依托人文地理在做,所以说有文化地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运用进来,运用了大量人类学的和社会学的理论。我觉得现在说以陶瓷为研究对象,迫切需要各个学科的前沿的理论,只要适合的都应该研究我们的瓷器。包括过去咱们写传承人的、民间的陶瓷工匠他们的一些传记、一些传统的工艺、技法,做这一类的研究。另外呢我们在各个瓷种门类的基础上,做文明流传、文明延续性的逻辑。09年我们一直做华夏文明的传承逻辑机制。然后呢为地方政府服务的还有一个河南省在国家层面上做的一个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意区。去年到今年我一直在做一个规划和方案,就是通过省政协、两会的提案,通过地方政府做一个项目的结项的形式,做一个报告给他们提供,就是做中原陶瓷历史文明传承创意区。我们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的陶瓷窑址的保护。这是一块,全国有五十多个国家定点保护单位就是窑址,河南有十几个,省一级的三十多个受国家保护,这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就是博物馆。河南从焦作一直到安阳、一直到禹州、洛阳,这两年大量的陶瓷博物馆兴起,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新的动向,而且建的规模都非常大,足以做一个当代的很有规模的行业展,这两年做的非常多。第三个层面呢就是创业园区。创业园区我们从当阳峪、绞胎瓷到三彩、到钧瓷、到汝瓷、到北宋官瓷、到开封,我们现在大概有将近二十个陶瓷创意园区。最大规模的有三千多亩地。那么神垕镇是做文艺景区,有4200平方公里做文艺景区,2018年建成,建成后收门票,里面做了很多老房改造。这是我提出的三个层面的中原陶瓷历史文明传承创意区。那么还有一块就是跟我们艺术学院结合,我们的书法、绘画、我们的影像开始介入到陶瓷上去,做文创产品,尤其是我们的环境设计、艺术设计这块,我们结合了河南陶瓷创意设计中心,他们今年就陆续有大量的文创产品和陶瓷艺术品开始出来,这是以前没有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现象。那么我们在大概今年年底,准备策划一些国际性的这种和中原陶瓷的双向交流,尤其是今年到9月份,趁着禹州市的钧瓷文化节,我们做一个神垕国际陶瓷展,做国际性的平台,通过大量的个展和主题展。从2012年我们一直在做推广当地的陶艺家、陶瓷匠师,和外来艺术家利用河南的三彩、钧瓷、汝瓷等瓷种,传统工艺在创作艺术作品中的这些东西,在做这样的工作。
这跟今天的主题不是太切合,我大概介绍这些。中心成立以后,吴老师这块儿,然后我这一块儿。那么去年我们邀请了十几个艺术家,做当代的神垕影像志,就是不同的切面切入神垕。我们选了二十天时间,我们准备第一次做一个展览,就是“神垕——在镜头下看见中国”,这是今年神垕文化节期间要做这样一个展览,展览的规模也比较大,都是当代艺术做一些比较写实的纪录片。可能做完神垕影像志之后,我们可能延伸再做几个镇,做广东的石湾,就是中国古老的历史瓷区,有几千年传承的景德镇,然后台北的英德镇,跟台湾影像节联合开始做几大名镇的影像志的推广。
这是我们工作的汇报,谢谢大家。
吴效群:好,下面从吕微教授,吕老大开始,我们转着说,表达一下在这个主题方面的看法,我们会有录音整理。
吕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首先,很荣幸能到这来。作为吴效群的朋友,也都一起合作过一些事情,非常了解他领导的这样的一个团队。他本身做过很好的学术训练,加上他很有情怀,就光是做一些事情,他有他内在的动力,也可以说是能力。这些年呢,我也比较关注非遗保护,我对这些不是很了解,有一些理念也不是完全赞成,因为我们这个保护呢,其实最近这些年提出的还是一个生态保护,它有些观念就是说,根据我们这个学术的一些原来的想法是:你一个东西的保护,你要是仅仅记录在一个文本,它是个脱离这个语境以后,它就提出了很价值论的东西。那我们怎么样呢?希望它能保持在一个语境的状态,那么,这种想法当然是好的,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它原来的东西你要是保持它的所有的语境的话,那你是不是要保持这个原来的旧有的环境呢,是不是?你如果改造以后,那这个语境是不是改变了?原来的那个功能还在不在了?这是里头有很大的矛盾。所以我们原来讲这个功能主义的这个理论,在我们现在的保护中,其实遇到很大的一个挑战,这个怎么样处理它?我觉得,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我们实践经验中,都是需要保存。但是,我一直有个想法,他提到过一些,就是说它是在服务。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在服务。我们的任务是干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刚才提到了华南学派。一个外国的学者他到中国来,他需要认识一个东西,他的目的是认识,而我们是在这个本土的一个学者。我们参与了对不对,我们不仅仅是认识。我们是参与到了这个实践中来的。刚才有一个想法很好的,我的一个想法就是说。我们服务什么呢?像德国学者翻译的《民间的启蒙者》,我们知道什么叫启蒙者吗?就是说民间正在实践当中的时候,他自己是不反思的,他只实践不反思。我们即使提供了一些机会要反思,不是说我们在反思,而是说我们开启一个窗口,我们和我们的对象一起来反思这些事情。使我们的实践上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成为自己人。从实践自己为主,而且他们要表达他们自己的意愿,表达他们自己的理想,所以说,在这些上来看,我们在做影像志的时候,我们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我们是在和他们对话。我们不是像华南学派那样把它当做一个认识对象,而是说我们让他们为我们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我们的参与使他也成为一个参与者,成为一个新的文化创造者。所以,这个包括影像和录像这个东西,它不是一个在进攻,它是在进攻中则是个背叛的对象。我们说什么呢?就是说他上镜,他出镜。我们帮助他,让他有出镜。使得他成为一个我们是服务的,成为一个实践的主体。所以效群说他要做这个黄河黄泛区的项目,我是特别尊重。还有一个,刚才王老师提到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去陶瓷的,他们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我们使我们原来的对象,变成实践的参与者,变成一个实践的主体。这种变化是非常大的,就是说,这个理念变化是非常频繁的。我们改变过原来那种东西,原来那种东西他只是被我们认识,然后它发出一次声音以后,它就停在那。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什么呢?让它发出这个声音,让它表达自己的愿望。这个文本的呈现,这个最后的影像的呈现,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它是创造者之一,因为他通过这个,他获得了在现代社会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愿望的权利和能力。我相信,这样一种理念的变化会在我们的实践当中,在我们做具体的工作中会发生效果。我们会提供一个新的经验,我们不是来仅仅提供一个这个中原发展模式的这样一个东西,而是创造一个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每一个人为国家共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的一个方式。这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我也想首先祝贺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因为总觉得跟河南大学有着非常的渊源关系。今天早晨吃饭的时候,杨旭东还说是不是杨老师回来了,我说是,我可以从心里觉得说回来了。因为从我自己读博士开始参与了河南大学张振犁老师组织的这个中原神话考察。我觉得不仅对我个人这个学术成长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而且中原神话考察,的确,作为中国的这个神话学、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学术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一些影响。所以,现在看到河南大学不断地蒸蒸日上,在很多方面非常地活跃,各种建设不断地往前推进,我也感到由衷地高兴。那么今天是在做一个“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所以,我也想结合我自己近年来的一些关于女娲神话和信仰的一些研究,谈一个小问题,就是我对于地方性的一个认识。我想说多层次的这个地方性,因为,什么叫区域呢?区域通常会有各种划分,通常是有特定边界的这样一个空间,那么区域有大有小,划分的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从地理空间上去划分,像开封地区,它是一个region,一个区域。比如说吴方言区,它也是一个大的这种区域,或者是儒家文化区,那么这个区可能会更大。所以呢,就是说划分区域的标准非常的多。那么联合国教科文曾经说到这个社区(community)这个概念的时候讲到说,一个特定的元素可以成为划分区域的一个标准,只要我们这些人认定有一个共通的东西,那么它可以成为一个划分一个社区(community)一个区域的标准。所以它的边界是非常的有弹性。那么,我就想说民间信仰在这个区域社区的划分当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而且对于这个区域内部的这个群体的认同来说,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最近这些年,有20多年,特别关注的一个领域,就是在女娲的信仰神话的考察上面。所以,在全国各地跑了很多很多的地区,我发现,神话,当然它是信仰的核心,但对很多的信仰者来讲,它提供了一个教育的基础,神话在后世就不断地发生地方化,所以跟地方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说,这些神话在河南地区、河北地区、浙江或者辽宁,它的讲法可能都不一样,会和各个不同的地方发生密切的关联。比如说女娲补天,可能在浙江山区,它就讲女娲捏泥。就是说在这个山区,因为泥巴不够了,所以她捏的人儿就特别的小,精瘦精瘦的。所以,山里的人长得是这个样子。那么,女娲补天,可能我们大家都知道是炼五色石补天。那么在辽宁的地方,他就会讲的是,她是摇着船出去补天的,补天她也不是炼石,而是用水里的蚌壳去补天的。所以说其实它在流传的过程中都会结合各地的风俗特产,变成一个非常地方化的趋势。而且地方和地方又有不同,即使是女娲的神话和信仰,那么,在很多的地方我们发现它也有很多的这种差异,比方说河北,我今天早上还在看河北的地方学者编的一本女娲的传说的一本书。在河北的地方,比如说,兄妹婚就比较少被讲述。那个地方女娲更多的是作为独立神而存在。但是在河南的淮阳,从天塌地陷开始一直到伏羲女娲兄妹结婚这成为一个比较基本稳定的叙事结构。所以呢,在这些叙事形态上,就是特别的不同,信仰也会有所不同。在那个地方呢,基本上是以女娲河北娲皇宫,那么女娲基本上是一个唯一的。那么,在其它地方,可能兄妹同时会被供奉。那么在台湾呢?2016年暑假,我去了台湾比方说宜兰是他的特别大的一个女娲庙。那么,在那里你也能看到女娲主要的一个功能,是做媒神而存在。当时正好我在那儿是情人节。很多城市里的青年白领会开着车到女娲庙里去祭媒神女娲。这个我在大陆地区真的是很少见。虽然不是没有它最为媒神的这个功能,不是没有,它是没有如此的被突显。它的标牌上就写着媒神女娲。所以说,它就各有各的这个地方的差异。那么,除了这个地方,就是在一个比较大的地域范围之内,即使同样的是在祭奉女娲,也表现出特别强的地域的差异性。我想说,除了这一点之外,我发现即使在一个很小的区域之内,那女娲的信仰也会呈现出丰富的、多层次的这种特点。比如说在河北的涉县,在这个地方我看到的就有二三十座女娲庙。在一个县的范围之内,在这些不同的地区的女娲庙,各有各的形态,而且各有各的影响的这个圈,又形成一个小的异域的地域和信仰连接成的一个小的区域。那么,在这个里面,比如说在沙河这个地方,有的地方都把女娲供奉成一个大的始母神,女娲老奶奶。但是,在那个地方呢,就认为她是老姑。叫老姑的意思是她是我们村儿嫁出去的女儿。所以除了别的地方的女娲庙之外,它那个地方还特别有一个叫饸饹会,每年的三月十八的时候,他们会把女娲娘娘从女娲皇宫的顶上接到这个村里来回娘家,全村的嫁出去的闺女也得回这个村,大家一起来吃饸饹。我原来就觉得涉县的女娲信仰好像我知道了。其实,后来我才发现,即使在涉县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县域的境内,它的女娲信仰丰富多彩。昨天晚上,李松主任还在谈到这个多样性。我觉得我们无论怎么样进行现代化的建设,的确不能忘记民间文化在丰富我们人类的表达,丰富我们人类的精神和文化遗产的时候,它所具有的丰富多样的特点,它能对我们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身心所能起到的那种无以伦比的作用。所以,我想说的是地方性即使在一个小小的以女娲神话和信仰作为我们的关照点,我们也能发现,它和区域社会有着丰富多样的关联。它对于我们界定丰富多样的地方社会也有着非常直接的、密切的、丰富的启示作用。所以我想说,如果我们做这个发展研究中心,然后又有这么多的一些研究的设想,那么在考察区域社会的建设的时候,学生也应该特别特别的注意,怎么样深入、细致、微观的去了解到地域社会它的丰富多样的特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原文化研究”2017-04-27 【本文责编: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