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徐艺乙:振兴工艺 弘扬传统
  作者:徐艺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3-31 | 点击数:4725
 

  徐艺乙(南京大学教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日前正式颁布。这一计划的实施,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精神的具体化,将会有效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恢复与重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有效传承与发展,造福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

  “传统工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略称。中国传统手工艺是指:在前工业时期,以手工劳动的方式对某种(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与结果。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在历史上曾经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引入推广而逐渐式微。即便如此,有许多如今仍在中国民间流传,成为人们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创造生活的重要手段。

  实施《计划》,首先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历史与理论研究。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是伟大的、辉煌的、丰富的,过去的研究注意了贵族的传统工艺品,而忽视了人民群众与生活相关的创造,忽视了相关的工艺技术史,忽视了手工艺历史发展的规律研究。同样,在理论研究方面,既要加强传统手工艺本体理论的深入研究,也要加强应用理论的科学研究,构建起中国人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

  实施《计划》,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当下,文化部联合教育部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提高已经具有一定程度技艺水准的手工艺传承人的各方面素养和工艺技术的重要途径,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要加强宣传,让人民群众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好处,加大学习传统手工手工艺的资助力度,吸引和支持更多的青年人来从事传统手工艺事业,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手工艺后继无人的问题。

  实施《计划》,要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今,创新已经成为多个行业发展的宗旨,手工艺的传统就是在历史上不断创新累积起来的,在当代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只是手工艺的创新要求比其他行业要高得多。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统是厚重的,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首先要准确地认识传统,吃透传统,对传统的材料、工艺、形态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体验后进行创新,使当代的创新成为传统的延续。与传统割裂的创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人民群众说好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当然,实施《计划》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如传统材料的替代、传统方式培养人才的学力评价体系、传统工艺知识体系的构建、传统工艺实施过程中新工具的采用、传统工艺实施的经费补助标准、传统工艺品的销售与税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的评估等,都是要在《计划》落实的过程中解决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以科学的态度、细致的作风,脚踏实地进行工作,使《计划》的实施取得坚实的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年3月29日第8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潘鲁生:加强“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 填补相关学科空白
下一条: ·段宝林:请关注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王海珺 王铎]非遗人才培养,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陈奕利]从表演理论研究大足宝顶架香巡游·[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现途径研究
·[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 ·[户晓辉]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进程
·加强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李扬]略论故事形态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周争艳]国内表演理论研究述评
·[吴晓玲]发生·传播·目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三个维度的不同意见比较·[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奠基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文化部负责人就《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答记者问
·华觉明:高屋建瓴,擘画传统工艺振兴蓝图·让传统工艺传承更加自信
·让传统工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座谈会召开
·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